來源:大眾網
2023-09-25 08:36:09
原標題:齊魯最美人物·最美鄉村振興人丨新業態新模式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來源:大眾日報·大眾日報
原標題:齊魯最美人物·最美鄉村振興人丨新業態新模式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來源:大眾日報·大眾日報
□記者 董方舟
張志軍:創建帶農增收“五金一品”模式
原糧品質決定終端糧食產品品質,而要想種出優質小麥,就先要有好種子。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軍常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核心競爭力。”
在張志軍的領導下,中裕打造了全國最長最完整的小麥全產業鏈,建立了生物育種實驗室和省級定點小麥品質檢驗室,組建了三支由院士擔綱的育種隊伍,并與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育種,建立了6.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使中裕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擁有自主育種能力的小麥加工企業。
張志軍創建帶農增收“五金一品”模式,使訂單種植有“訂金”,帶動35萬農戶年增收5.1億元;土地流轉有“租金”,流轉土地6.8萬畝用于良種繁育,農戶租金收入6500萬元;產業帶動有“薪金”,建設三產融合示范園,吸納2600多名農民和200多名大學生就業,年工資性收入達1.5億元;投資入股有“股金”,39個村集體入股1900萬元,年分紅160萬元;產業幫扶有“扶金”,利用政策扶持資金收益680萬元,幫扶全區3000多脫貧農戶發展生產;“一品”是品牌營銷促發展,創建高端農產品品牌增加收入。
江九燕:成立專業合作社助農科學養殖
2018年,山東單養千秋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九燕聯合五家畜禽規模養殖場,注冊成立單縣億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合作社通過技術指導、宣傳推廣,統一采購飼料等方式,幫助養殖農戶科學養殖。
江九燕組織合作社與山東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社根據蛋雞階段性飼養特點,選取不同飼料配方進行組合篩選,探索出適合蛋雞的階段性飼養技術和方法。合作社平均每年組織開展養殖技術專題培訓會議10余次,累計培訓人員500余人次。
在江九燕的帶領下,合作社現有社員57人,蛋雞存欄60萬只,種豬存欄3000頭,年產值達1.7億元。合作社的發展使社員的平均年收入增加5萬余元,有力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劉莉:探索科學種田、帶富共富新路子
高密市劉莉農場負責人劉莉在鄉村田野精心耕耘13年,把最初流轉的38畝土地發展成如今5600畝的山東省示范家庭農場,探索科學種田、帶富共富的新路子。
“想要突破,就要敢于接受新鮮事物”是劉莉的座右銘。農學專業畢業的她更容易接受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品種。2014年至2017年,因天氣持續干旱,農業用水缺乏,小麥等糧食作物產量走低。劉莉在外出考察學習后學以致用,因地制宜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新技術,使小麥畝產提高到1500斤,玉米畝產提高到1600斤,實現了節水節肥和增產增收。
2020年,劉莉創辦農業科技大學堂,邀請專家教授、科技推廣員為周邊農戶免費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萬名農民參與培訓。此外,她還幫助周邊36個農戶成立自己的家庭農場,使農戶們收入增加500余萬元。
田彬: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
山東等閑谷藝術糧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田彬,通過打造創客村落、研學基地等文旅新業態,形成生態資源與文旅新業態相呼應、生態文明與文化藝術相對接的發展模式,將東仲都村打造成濟寧市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
田彬通過舉辦特色活動、建設文化場館,將創意文化與生態農業有機結合,顯著提升鄉村旅游產業附加值;通過產學研結合招才引智的方式,吸引鄉村聚集人才,助推鄉村發展;通過獨特的“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發揮人才創客優勢,共吸引40多名外部合伙人,孵化落地等閑谷藝術糧倉創意孵化中心等項目45個,帶動項目地綜合旅游收入達6000余萬元。
隨著研學拓展、文化創意、餐飲住宿、生態農業等業態紛紛落地,東仲都村實現了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的有效融合,走出了一條產業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特色道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