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7-15 12:04:07
原標題:文物志丨文明肇始:古國時代的早期畫卷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物志丨文明肇始:古國時代的早期畫卷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文明肇始:古國時代的早期畫卷
——聚焦“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成果展”①
□記者 張依盟
溯本求源,是人類的天性。泱泱中華,源遠流長,我們的先民留下了不可勝數的文化遺產,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中華文明究竟于何時何處發軔?文明的長河又如何流淌?
這幾年,“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結出碩果。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成果展”正在山東博物館舉辦。
研究表明,距今5300年前后,中國各區域農業發展、人口增加,區域中心逐步發展為規模宏大的都邑,中華文明進入了“古國”時代的早期階段,此時的中華文明猶如滿天星斗,多元發展。
玉琮
藝術品的產生,是文明的標志之一。
《周禮》云,“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是一種以外方內圓、中孔貫穿為主要特征的器物。這種造型別致、地位非凡的玉器最早由誰創造?我們不得而知。良渚的發現,將玉琮的起源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漢,直接往前推進至距今五千多年。
更特別的是,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幾乎都刻有一種“神徽”,只是繁簡不一而已。良渚曾出土一件“玉琮王”,體型碩大,重約13斤,通體精美華麗,且在它的四個立面豎槽內,都雕刻有非常完整的神人獸面紋。通過顯微鏡觀察,先民居然在1毫米寬度的地方,纖毫畢現地刻畫出了5到6條紋路。
“玉琮王”是從所有良渚文化等級最高的墓葬中發現的。在古國時代早期,良渚文化已經發展出一套復雜的表達社會等級的用玉制度,代表了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比如,王和王族既掌握神權又控制軍權,隨葬玉鉞和玉琮,是良渚社會君臨天下的最高統治者;貴族握軍權,多隨葬玉鉞或玉琮,僅次于王和王族;工匠和武士,多隨葬石鉞;平民,僅有少量隨葬品。
這樣,良渚權力階層通過一整套標志身份和地位的玉禮器及禮儀制度,達成了對社會權力和資源的壟斷。而刻在玉器上的神徽紋飾,則是良渚先民共同供奉的神祇,為其社會控制和組織管理打上了神權烙印。
為此,良渚也被稱為“神王之國”。
指紋印痕
一個寬約2.8厘米、高僅約3.7厘米的陶塑人像,為何被陳列在醒目的位置?細看之下,在其上肉眼隱約可見一些紋路。
原來,文物修復師在修復它時,發現其左耳、右耳下均發現有疑似指紋痕跡。后經公安局技術專家研判,確定是人類的指紋,推測是當時工匠在制作過程中留下來的,這是長江流域首次在陶器上發現人類指紋印痕。
它在湖北天門石家河三房灣遺址出土,距今約4000年。長江中游地區的史前城址,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省境內,其中湖北省達17處之多。城址的年代大多距今5000至4000年,數量從早到晚逐漸增多,大體呈半月形分布在江漢平原西北部山前向沿江低丘的過渡地帶。這些城址多采用堆筑的方式建筑城垣,城垣外挖壕溝,一般瀕臨湖泊或河道,與周圍自然水道構成規模不等的水利系統,起到運輸、給排水、灌溉、防衛等作用。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天門石家河城址,面積達348.5萬平方米,而規模小的城址面積不超過8萬平方米,存在等級差別。2014年以來,確認了石家河古城由內城、城壕(護城河)、外郭城構成,還發現有高等級建筑區、大型祭祀場所、高等級斂玉葬、專業制陶作坊等,初步勾勒出石家河遺址群宏觀聚落格局的演變。
禮出東方
“信以守器,器以藏禮。”這個“器”,便是禮器。禮器是指專門用來從事祭祀、喪葬、宴飲、征伐等禮儀性活動的器具。禮器的形制、類別和數量,可以折射出當時社會禮儀活動的類別、等級和規模。
因此,想要探討禮制,從禮器入手是絕佳選擇。比如,滕州崗上遺址是一處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都邑性聚落遺址,在崗上遺址的高等級墓葬中,發現了以鉞為代表的玉石器、成套的陶禮器、陶鼓、鱷魚骨板、鹿角斤形器、骨杖形器等禮器。這些器物都足以證明在大汶口文化時期,以棺槨制度和器用制度為代表的禮制初步形成。
此時的海岱地區開啟了擴張進程,其西進中原態勢一直持續到龍山文化時期,促進了中原地區的文明化進程,并逐漸融入華夏文明之中。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進程中,海岱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