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2-04-05 16:18:04
原標題:再擔國之重任!青島布局國家深海“三大平臺”,向海底要“資源”
來源:青報觀象山
向海底要“資源”,加強海底資源的保存和利用,青島承載新的國家使命。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深海中心”)組織召開2022年工作會,提出加快推動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三大平臺”建設。同時,加快構建基于“深海一號”科考船的“三龍”裝備作業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深海精細化綜合調查能力。
深海中心是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對于實現我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宏偉夙愿具有重要意義。此番再布局國家深海“三大平臺”,意味著要進一步促進深海業務活動與深海資源保存、利用融合發展。
向深海進軍,是青島義不容辭的責任。國際海底管理局在近日發布的公告中也提到了青島。今年5月24日至27日,國際海底管理局與中國自然資源部建立于青島的、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將舉辦首期培訓班。培訓班聚焦國際海底礦物資源調查和評估等內容,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海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可以看到,一方面,青島深度融入海洋強國戰略,正大力開展深海資源勘探研究、保存和利用;另一方面,青島通過積極搭建海洋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等方式,加強全球海洋事務交流,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與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01
走向深遠海的“青島力量”
近現代海洋科考推動海洋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勘探發現的以深海生物、礦產為代表的海洋資源,成為世界各國矚目的焦點。
海底礦產資源具有巨量性。例如,大洋金屬總儲量3萬億噸,高出陸地幾千倍,且銅、鈷等資源具有再生性,每年生長率遠大于世界消耗率,可謂“取之不盡”。西方各國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投資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紛紛搶占具有商業遠景的深海礦區,“藍色圈地”一時風生水起。
多金屬結核
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82年誕生,規定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稱為國際海底,又稱為“區域”,而“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并專門設立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進行管理。
相較于國外,我國深海活動開展稍晚,但作為后起之秀,發展迅速。其中,青島長期以來的海洋科考工作,為我國申請國際海底礦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五”期間,青島的“大洋一號”科考船入列,作為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極大促進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勘探和研究工作;“九五”期間,我國通過利用“大洋一號”等科考船開展多個航次資源勘查,確定了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的第一塊約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勘探礦區;“十五”期間及以后,我國實現由單一多金屬結核資源向深海多種資源勘探開發的戰略轉移,在“大洋一號”等作為主力科考船、“蛟龍”號等作為主要載人深潛裝備的助力下,我國相繼獲得西南印度洋1萬平方千米多金屬硫化物勘探礦區、西太平洋3千平方千米富鈷結殼勘探礦區、東太平洋約7.3萬平方千米多金屬結核勘探礦區、西太平洋7.4萬平方千米多金屬結核勘探礦區。
富鈷結殼
截至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海底礦區數量最多、礦種最全的國家,礦區數量5個,礦區面積達23.5萬平方千米。在海洋科考的調查發現下,還推動了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工作,已有近百個以《詩經》為依托的命名在國際海底地圖上寫下中國的名字。
中國大洋樣品館
近年來,深海中心“深海一號”科考船經多次海試并最終入列,成為大洋科考、海底資源勘探的又一代表。2021年,深海中心利用“深海一號”科考船,完成了中國大洋60、66、68航次等航次任務。相關科考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我國海底資源勘探能力,為區域資源選擇、開發奠定了基礎。
例如,中國大洋66航次調查區域位于西太平洋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及鄰近海域。本航次主要利用深海淺鉆開展富鈷結殼一般勘探和部分區塊詳細勘探工作,為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評價、第一次區域優選與放棄提供了關鍵支撐。
02
“三大平臺”擔綱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加快經略海洋步伐。作為自然資源部在深海活動與能力建設方面的業務中心,深海中心于2010年12月在青島成立,主要開展深海資源勘探與科學考察活動的組織實施、調查船舶與深海重大裝備的運行管理、深海科學研究與技術裝備研發試驗、深海領域的人才交流與國際合作等工作。
其實,在勘探、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的同時,相應國家還必須履行一定的國際義務。例如,“區域”內勘探開發活動必須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合同并接受監督,保護海洋環境是必須遵循的原則。
值得提及的是,為落實“‘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原則,《聯合國公約》確立平行開發制,即在區域內的一個礦區被勘探后,開發申請者向海底管理局提供兩塊價值相當的礦址,海底管理局選擇一塊作為“合同區”與申請者簽訂合同進行開發,另外一塊作為“保留區”。這保證了發展中國家可獲得海底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當然,“可獲得”不等于“可開發”。因此,設立在青島的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最大的目的就是促進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提高發展中國家可以參與國際海底資源勘探開發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
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將舉辦首期培訓班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在今年5月舉辦首期培訓班,青島將遴選相關教師和專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深海科學、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業務培訓,開展深海環境與深海生態、深海采礦與深海技術等國際海底熱點領域的合作研究,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海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而在加快深海資源勘探與科學考察、促進深海領域的人才交流與國際合作的同時,我國也在不斷謀劃布局深海資源的保存和利用。其中,依托駐青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建立中國大洋樣品館,承擔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和深海采集到的大洋調查樣品的安全保存、共享利用以及成就展示與科普宣傳等工作。
當前,青島正在建設的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是最新的國家深海“三大平臺”,將整合資源優勢,打造集深海標本樣品、數據資料與深海業務活動要素深度融合的國家級平臺。
青島打造深海平臺,也被寫入《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規劃》中,山東要求青島“謀劃發展深海開發、基因技術等海洋未來產業”,并明確支持青島“建設國家深海基因庫,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綜合性樣本、資源和數據中心”。
可以看到,針對國際海底資源,青島從前端的勘探,到中后端的保存、利用,都秉承國家使命,重任在肩。同時,積極承擔我國參與國際海底事務的義務,加強全球海洋事務交流,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與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03
“三龍”探海
開發利用海底資源,勘探技術是重要的保證。近年來,深海中心加快在海洋探測開發特別是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海洋裝備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其中,以“三龍”為代表的深海運載器系列海洋探測開發裝備已經初具規模。
三種類型的潛水器優勢互補,應用范圍涵蓋了海洋探測開發領域的各個方面。
蛟龍號
其中,載人潛水器(蛟龍)由潛航員駕駛操作,可以攜帶科學家親臨海底目標作業區域,進行最為逼真的現場觀測、原位探測、精細采樣等工作;
無人有纜潛水器(海龍)為纜控作業型潛水器,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端遙控控制,根據潛水器線纜傳來的海底影像遠程控制潛水器本體的運動與機械手的精細取樣,其特點是水下作業時間較長,可實現海底精確圖像數據的實時回傳,有效彌補載人潛水器水下作業時間有限的不足,可代替載人潛水器應用于較危險的海底區域;
無人無纜自治式潛水器(潛龍)可通過預編程實現潛水器水下自主運動規劃,在水下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可搭載各類聲吶以及傳感器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底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
目前,深海中心“三龍”業務化能力建設工作穩步推進。“蛟龍”號技術性能優化項目完成海試驗收,潛水器水下作業效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結構、電氣等關鍵系統得到優化。“海龍”“潛龍”深海潛水器重大裝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潛龍三號”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順利移交到深海中心,“海龍三號”ROV移交工作穩步推進。
今年,深海中心將繼續組織實施好本年度大洋航次任務,同時,以“深海一號”科考船作為平臺,發展“三龍”裝備作業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深海精細化綜合調查能力。屆時,將充分發揮無人無纜自治式潛水器的海底探測能力,進行詳細的地形地貌探測,并可根據獲得的地形數據,合理安排載人潛水器或無人有纜潛水器下潛進行精確探測和定點取樣等操作。
深海一號
當然,規模化開發海底資源還需要較長的路。當前,中國、俄羅斯、美國、韓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及企業已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合同,獲得了多個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采權的海底資源合同區。不過,因為缺少相對成熟的開采技術,至今都沒有大規模地進行商業開采。
歷經多年發展,國際海底礦產資源正由勘探階段向開發階段過渡,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將實現深海礦產資源的商業化開采。
面對發展機遇,在海工裝備領域具備良好基礎的青島,正加快提高承接國家深海資源開發任務及產業化能力。2021年,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掛牌成立,聚焦解決我國海工方向重大戰略需求、海洋工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加快海工裝備業發展。與此同時,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支持,探索組建深遠海開發集團,開展深遠海礦產能源勘探開采、深海空間開發利用等。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青島開啟了勘探、開發、利用、分享國際海底資源的新征程。
作者 |勛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