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9-05-16 10:46:05
仍有不少從農貿市場走出來的顧客拎著塑料袋。
■新規
星級市場禁用免費塑料袋
從2017年開始,島城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星級農貿市場創建活動。
根據青島市2019年星級農貿市場創建標準,經營秩序和環境衛生標準明確提出,市場內不得銷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購物袋、不得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不得無償提供塑料購物袋,市場主要出入口醒目位置制作設置“限塑”提示牌。市場內所有提供塑料購物袋的攤位,要在攤位前設置塑料購物袋標價牌。違反上述標準的,每發現一次將扣除相應分數。
同時,今年創建標準新增了垃圾分類方面的指標,市場須明確垃圾分類工作責任人,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按照垃圾分類工作要求正確設置和管理垃圾收集容器,公共區域統一配置帶蓋垃圾箱,每個攤位內配置統一的垃圾桶。
根據獎勵辦法,市、區兩級財政按照1:1的比例給予綜合獎補,五星級市場80萬元/處、四星級市場60萬元/處、三星級市場40萬元/處。記者獲悉,在獎補的鼓勵下,經過前兩年的創建活動,島城已經有80多個農貿市場“掛星”,其他未創建的農貿市場,這兩年的參與度也空前提高。
■現象
參與創星,市場自發“限塑”
記者獲悉,今年參與創星的農貿市場,大都按照創建新規,自覺從“限塑”開始落實。
作為島城治理馬路市場、實施退路進市的范例,位于鞍山路和康定路交叉口處的交運康定路農貿市場,2017年9月正式開業。“目前每天日均客流量在兩萬人以上,周末及節假日最高可達四五萬人。”交運康定路農貿市場副經理王順介紹,近一年來,市場僅自行投入的改造維修費用就達150余萬元。隨著市場軟硬件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各項管理規章制度的日益完善,今年正式確定參與星級農貿市場的創建和申報。早在“五一”之前,該市場就向廣大商戶發出了創建星級農貿市場的倡議書,在落實“限塑令”、垃圾分類、杜絕煙頭、水漬等方面,確保經營秩序和環境衛生達到星級標準。商戶紛紛承諾自覺做到不使用不達標的塑料袋,不提供免費的塑料袋。
5月12日是周末又是母親節,康定路農貿市場的人氣明顯比平時更旺。記者在市場看到,市場幾乎每個出入口都張貼了“限塑”的提示牌。在市場正門處,還掛著醒目的橫幅,上面寫著“本市場不提供免費塑料袋”。市場內,每家商戶的攤位上都掛著大中小三種規格的塑料袋,上面印著該市場統一的標識,并明碼標價收費3毛、2毛、1毛不等。
■走訪
塑料袋收費,多數人能接受
“現在塑料袋是收費的,需要塑料袋裝嗎?”在康定路農貿市場一家水果攤前,攤主給顧客稱完蘋果后問道。一聽說收費,看上去已經五六十歲的女顧客有點遲疑,最終讓商戶把蘋果放進了自己攜帶的布袋里。在蔬菜區記者發現,經常有顧客跟攤主交涉:“買了十幾塊錢菜,塑料袋就算送的吧”。在一家售賣萵筍的攤位前,得知塑料袋要收費,顧客把已經削了皮的萵筍撂下,徑直走了,只留下攤主在無奈地搖頭。
“有的市民很不理解,但大多數人都還是能夠接受。”商戶賈青林說,以往提供免費塑料袋時,有的顧客會提出讓多套一個袋子,一個是防止撒漏,再就是回家后可以當垃圾袋使用。而塑料袋收費以后,顧客自己對塑料袋也是能省則省,有時候甚至自行把幾種蔬菜歸攏到一個袋里。
記者在該市場也走訪了部分市民。有的市民認為,塑料袋收費帶來了很多不便,尤其是購買蔬菜、熟食以及海鮮時,幾乎每一種都要單獨購買塑料袋,增加了負擔。“以前商場超市的塑料袋也免費,現在不也都收費了嘛,慢慢就習慣了。”也有不少市民表示。
隨后的兩天,記者又先后走訪了交運興山路農貿市場、鞍山二路綜合市場、大連路農貿綜合市場等已經評上星級的農貿市場。與康定路農貿市場一樣,這里也不再提供免費的塑料袋,使用的全是規格、外觀統一的收費塑料袋。市民對塑料袋收費有贊有彈,但多數人還是表示能理解。
■調查
個別掛星市場仍在免費供
那么,島城其他的農貿市場落實“限塑”的情況到底怎么樣呢?記者發現,早市以及不參與創星的農貿市場,免費的塑料袋依然是敞開供應,甚至有些已經“掛星”的農貿市場,也是依然我行我“塑”。
5月13日早上,記者來到位于合肥路和勁松七路交叉口的北村早市,兩個大棚下上百商戶的攤點上,都擺著厚厚的一摞塑料袋,任由顧客自行取用。提及不提供免費塑料袋,部分商戶甚至表示詫異:“賣東西不給人家袋子,能行?”也有的商戶介紹,來早市購物的市民,有時會為幾毛的菜錢爭執半天,“咱又不是商場超市,哪能對塑料袋收費”。
遼陽西路和勁松四路交叉口的埠西農貿市場,是市區東部占地面積最大、客流量最多的農貿市場之一,也仍舊為顧客提供免費塑料袋。不過大多數商戶的塑料袋,都不再是很薄的劣質袋子,而是厚度達標的袋子,尤其是海鮮區域的商戶,提供的免費塑料袋更是牢固耐用。“現在顧客都越來越挑剔,塑料袋不好根本不稀得用。”一位售賣水果的商戶說。
青島團島農貿市場和青島李村大集農貿市場,都是去年剛剛獲評四星級的農貿市場。記者走訪發現,這里雖然也貼了部分“限塑”提示,但很多商戶仍提供免費塑料袋。在李村大集的果蔬區和生肉區,基本上都有免費塑料袋可用。
擔心塑料袋收費會影響生意的商戶不在少數。“以前四個大饅頭賣十塊錢,現在又加上塑料袋2毛錢,很多人根本就沒有零錢。”團島農貿市場一家商戶說,如果堅持對塑料袋收費,時間一長肯定會影響客流,還不如自己承擔塑料袋的費用,權當是薄利多銷了。
進入五月份以來,2019年青島星級農貿市場創建工作正式啟動,市區將創建不少于40處星級農貿市場,其中一項標準是不得無償提供塑料購物袋。記者日前走訪發現,島城部分農貿市場已經開始嚴格落實“限塑”要求,只提供收費塑料袋,并按照規格明碼標價。但早市以及部分“掛星”農貿市場,仍提供免費塑料袋。有的商戶甚至擔心收費會影響客流。此次“限塑”后,農貿市場我行我“塑”的現象能否得到改觀,仍有待觀察。
■建議應鼓勵更多人隨身攜“袋”
自2008年6月1日我國“限塑令”正式實施以來,“限塑”在我國已經呼吁了近11年之久。盡管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但是,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的興盛,包裝盒、塑料袋及輔助包裝材料等塑料制品也日益泛濫。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507億件,超過美、日、歐發達經濟體之和,規模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國的3倍多,占全球快遞包裹市場的一半以上。
據中國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以前的統計,我國每天對塑料袋的使用量高達30億個,全年使用塑料袋重量在680萬噸,每年消耗的包裝袋價值高達50億元人民幣,其中以塑料購物袋為主。一個普通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時限只有25分鐘,但在自然環境中,則需要200年才能完全降解。
依據“限塑令”,對于非法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市場監管部門應予以查處。但農貿市場以及早市的商戶,往往是小本經營,如果真按照“限塑令”的標準去罰的話,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矛盾。觀察人士指出,用慣了免費塑料袋的便利,消費者主觀上很難形成主動帶布兜購物的習慣,而商家更不會犧牲消費者偏好,來承擔少用或禁用塑料袋的公共責任。
也有人認為,應該調動社會、市場和消費者的力量,共同參與到塑料袋的治理過程中。通過對塑料袋進行收費,讓消費者感到“肉痛”。同時,政府也可以出臺財政補貼政策,在超市、農貿市場等地對使用環保袋的消費者給予一定獎勵,鼓勵更多人養成隨身攜“袋”的好習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