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柱子說事兒
2018-12-18 10:32:12
老濟南人俗稱的“十二馬路”,指的就是今天的緯十二路。它南起經十路緯十二路的五里牌坊,北至經一路緯十二路八里橋南橋口,全長大約2公里。
我記得四十年前,“十二馬路”就是濟南市西區的“城鄉結合部”。以“十二馬路”為界限,馬路以東是繁華的西市場和老商埠區,馬路以西多數就是穿街走巷的胡同道。濟南解放以來,“十二馬路”始終是濟南市西部地區一條貫穿南北方向主要的交通大動脈。
(本人拍攝)
上世紀七十年代,濟南市市區內能通行汽車的橋很少見,位于“十二馬路”北端的八里橋(鐵路橋)就很引人注目,因為它當年設計的橋能分道而行,發揮著橋上跑火車、橋下通汽車、輔道走行人的重要交通作用。
那時正處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社會上大到鋼材木材、小到肥皂火柴,都是憑計劃供應和憑購物票(證)購買。八里橋北邊有當時全市最大的煤炭公司、木材加工廠和六七座大型倉庫,每天都有許多汽車、拖拉機、地排車拉著大批的煤炭或木材通過八里橋,再經過“十二馬路”,源源不斷地送往批發供應站和各個單位。
在我的記憶中,那個時候“十二馬路”沿街比較有名氣的店鋪是“泰豐園”和“明星電影院”。
“泰豐園”在十二馬路以西,我家住在西市場,附近誰家如果有結婚的,講求排場的都會去“泰豐園”擺幾桌。
從“泰豐園”向南,就是明星電影院。明星電影院曾經改名為紅星電影院。我清楚的記得,那時的明星電影院是一個紅色的古香古色的三層樓。
(本人拍攝)
在明星電影院的南側,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是2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它沿著經七路一路向東至解放橋。也許你還不知道,這2路公交車就是現在102路有線電車的前身。
改革開放前,以當時的文化經濟、生活水平以及公共交通來劃分,“十二馬路”遠遠不及熱鬧繁華的市中心,當人們需要買小商品和日用百貨時,只能到附近的西市場和“十一馬路”;如果想買檔次比較高一點兒的商品(比如綢緞、玉器、金銀首飾)或逛逛老字號商店,就要去東面較遠的“緯四路”和大觀園。因此,老百姓很習慣的把“十二馬路”以東稱為“市里”,以西叫作“郊區”或“西郊”,以至后來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買房子“住東不住西”的舊觀念。
改革開放后,“十二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西市場小商品市場和市華聯的迅猛發展壯大,讓“十二馬路”周邊的商業氛圍更加濃郁,人氣更加旺盛,交通更加擁擠。
(本人拍攝于2010年)
二是經一路、經四路、經六路和經七路延長線(均穿越“十二馬路”)的相繼打通,使濟南市西部地區的交通通行狀況更加方便快捷,讓本來就擁擠不堪的“十二馬路”得到了及時的分流。
(“20年前的北大槐樹街,東口”。槐蔭區民間攝影師、好友王琴拍攝)
三是北大槐樹棚戶區經過拆遷、改造、回遷,再加上整條“十二馬路”的拓寬改造和商業大鱷“和諧廣場”的入駐,使整個“十二馬路”以及周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和諧廣場位于緯十二路的南首,于2011年9月26日開張試營業。它是集購物、娛樂、餐飲及文化休閑等多種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消費中心。從地下一層到地上七層,囊括了國際精品店、時尚百貨、大型超市及眾多美食場所,并擁有 2500個泊車空間的大型停車場及完善的配套設施,讓更多的遠道而來的顧客購物無憂。
(本人拍攝于2017年春節)
五年前,這里的道德街、振興街、五里牌坊等地區,還是一片片低矮潮濕的平房和四合院,由于和諧廣場、連城廣場的進駐,使得這一片民宅先后都劃為重點“棚戶區改造”,一時間地皮漲價、拆遷費漲價,租房和買房價格更是翻倍飆升。
目前,約為2公里長的“十二馬路”,已經形成了一個北有“華聯”、南有“和諧”、中間有地下商業街的大型商圈。特別是2017年4月,李克強總理來到振興街片區視察后,這里的棚戶區拆遷改造工程速度更快,質量更好,環境更加優美。現在和諧廣場的周邊,漸漸形成了多個大型居民社區。
(本人拍攝于2017年)
據本月初有關媒體的最新報道:位于經十緯十二路口西南角的汽配廠一地塊,地處和諧廣場、連城廣場商圈,地塊附近遠期規劃有兩條地鐵換乘站,可謂是黃金地塊,最終由濟南城投置業底價摘得,將來的主要業態形式商業辦公。目前,經十一路棚改片區17棟安置房已竣工。近日將引進的這個新的購物中心,肯定會進一步提升區域商業氛圍。
我出生在西市場,至今仍然生活在“十二馬路”周圍,在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巨變中,我見證了“十二馬路”的蝶變。
(壹點號 臺柱子說事兒)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