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11-14 10:02:11
2016年夏,甸柳一居社區食堂開業,轄區老人有了就餐之所。 通訊員劉亞男供圖
13日,老人來甸柳社區食堂吃午飯。 記者王汗冰 攝
13日上午 10 點 40分,甸柳新村第一社區居委會北側社區食堂里,飄出陣陣飯菜香氣。老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就餐,低油、低鹽、低糖的飯菜對老年人來說再好不過。當冬季的寒冷逐漸逼近,沒有什么比一頓熱騰騰的午飯更能溫暖老人們的心了。
制造這溫暖的人就是甸柳一居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如今斯人已逝,但溫暖依舊留存社區。
八旬老人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餐
王保英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進社區食堂,她已82歲了,因為患有骨質增生,腿腳不好,進門就找個座位坐下來。與鄰居聊天才知道,“陳主任竟然去世了”。她渾濁的眼睛愣了片刻,隨即老淚縱橫地說:“我都沒來得及送送她!”
平復心情后,食堂工作人員攙扶著她去打飯,一份青菜、一份豆腐,一碗米飯。看著眼前冒著熱氣的午飯,王保英再次陷入悲痛。原來,她是這個社區食堂里唯一免費就餐的人。王保英獨居,無兒無女,平時自己也收集些廢品賣。“陳主任見我孤苦伶仃,生活不容易,就跟食堂商量讓我免費就餐。”盡管眼前的飯菜飄香,想起陳葉翠,王保英碗筷不動,埋怨鄰居們知道陳主任去世的消息也不告訴她。
“去年12月天冷,凍得我腿疼,我就找陳主任說能不能給我裝個暖氣。她答應了,我尋思著怎么也得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能通上,誰知道不到一個星期家里就暖起來了。”王保英說,她得費了多大勁才能這么快給我通上啊。
午飯是王寶英一天當中最豐盛的一餐。一人獨居,茶飯無味。早飯一般下個面條對付對付。每到10點40分她就早早來食堂。這頓午飯,王保英很少能全部吃完,剩下的大半她倒進了自帶的餐盒里,帶回家熱熱,就能當晚飯吃了。社區食堂的負責人張志海說,當年陳葉翠囑咐他,辦食堂不能當一個糊口的工作,而要當成一個有溫度的工作,王保英孤苦,免費午餐要供養她余生。
400多名社區老人的安全午餐
早在2012年,陳葉翠就注意到社區老齡化的狀況。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一個人做飯嫌麻煩,吃飯經常湊合;跟兒女同住的,中午子女不回家,老人用煤氣做飯經常忘關煤氣閥,安全問題讓人擔憂。為了讓老人吃得好,陳葉翠想到了辦社區食堂。
甸柳新村街道社會事務科科長宮斌幾乎見證了陳葉翠為辦社區食堂奔走辛苦的日子。宮斌回憶,陳葉翠篤定心思要辦社區食堂后,就選定了社區居委會北側的區域。當時,那里還是一小片門頭房,業戶們都還在正常營業。“自己經營得好好的,突然要為建社區食堂讓道,他們肯定不愿意。陳主任就帶著我們一家家做工作,可以說是軟磨硬泡。沒有現在拆違拆臨的大環境,說服業戶搬遷談何容易!光動員這部分工作就做了一年。”宮斌說,這要擱別人身上,一看拆不動早就撂挑子了,但陳葉翠堅持下來了,這是她的性格,認定的事情,只要是對的堅決不放棄。尤其是社區食堂,轄區老人天天找,“陳主任,食堂啥時候建起來?”居民需求,就是陳葉翠四處奔走的動力。
宮斌說,其實建社區食堂費心又費力,在那個時候,建成了也不一定能有人來。但陳葉翠斬釘截鐵地說,她不愿意看見老人沒地兒吃午飯,只要有一個老人來,她也要堅持把食堂建起來。
2015年,房產完成回收,社區食堂建了起來。“你很難想象陳主任能為老人想得多周到。”宮斌說,陳葉翠擔心將食堂交給商人經營會變味兒,創造性地交付基愛社工這一非營利性機構來經營。幾次三番要求食堂顧及老人三高問題,飯食要低油低鹽低糖。建成后,發現入口處的坡道欄桿不利于老人行動,不惜要求施工方返工重修。“對自家老人細致周到也不過如此了。”宮斌說。
2016年,社區食堂正式開業。社區居民只要拿著戶口本就能辦卡就餐。目前,社區食堂已有近555人辦卡,其中400多人是甸柳一居的老人。60歲以上老人打九折,70歲以上老人打八折,80歲以上老人打七折。只要十塊八塊錢,老人就能吃上干凈健康的午飯。
社區老人的醫養結合托老所
張志海說,他最敬佩的就是陳葉翠超前的養老構想,“你永遠想不到她一個老太太對社區治理有那么多新奇的、超前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她把這些想法全部實現了。”
“居家養老是陳主任仿照香港的養老模式提出的。就是仿照“托兒所”辦托老所,實行老人“走讀制”。白天兒女把老人送到日間照料中心,晚上再接回家。中間的時間由專業社工照料,全程不出老人住的社區。”張志海說,甸柳一居是濟南社工項目的第一塊試驗田,陳葉翠則將社工服務和居家養老結合起來。
街道支持、居民贊同、社工組織的配合讓陳葉翠信心大增。“家具材質要輕便環保,色彩要清新淡雅,高低要合適,設計要圓滑,軟硬要適宜,靠背扶手一應俱全……一切都要讓老人在日間照料中心里過得舒適自在,如在家中。
“當時陳主任的想法就是不讓老人離開自己的家,讓老人不再感到孤單,如今她做到了。”張志海說,他仍記得當時陳葉翠對“居家養老”模式信心滿滿的樣子。
張志海說,陳葉翠凡事總能多想一步。老人有地可托了,能不能就近看病呢?這樣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再也不會小病忍著、大病拖著了。日間照料中心成立后,陳葉翠就開始聯系醫療資源,開創“醫養結合”的養老新模式。最終歷下區人民醫院表示可以進駐甸柳一居日間照料中心。公立醫院技術好,設施齊全,價格也便宜,正好符合“醫養結合”理念的精髓,出了日間照料中心的大門就是歷下區人民醫院。
●同事眼中的陳葉翠
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娜(與陳葉翠共事10年)
“我是社區里跟陳主任爭吵最多的人,被她折磨最多的人。”王娜說,有一回她寫一篇關于社工方面的文章,陳葉翠給改了十幾次,改得她都崩潰了。但結果是好的,最終在社工協會還獲了三等獎。王娜說,陳主任對她最狠也最親,幾乎什么業務都讓她干。經過多年打磨,如今的王娜已是社區副主任,低保、養老、計劃生育……二十多個口面的工作樣樣拿得出手。“這些年來,陳主任像培養孩子一樣培養我,良苦用心我都懂了。”王娜說。
社工趙夢迪(與陳葉翠共事2年)
“跟著陳主任干,你不學習很快就會被她看出來。更重要的是,她持續不斷地學習,讓我感到難以企及。”趙夢迪說,社工的教材很多都是外國教材,理論比較形而上、高大上。陳葉翠從來不懼新鮮事物,時常督促我們,結合本土情況,實現外國理論的本土化。
社區工作人員逄博(與陳葉翠共事2年)
“2015年,為了做社區汽車保有量統計,我和同事晚上11點半多,在社區里一輛輛地數車。沒想到,大半夜陳主任和楊伯伯(陳葉翠丈夫)騎著電動車一圈圈地在社區里找我們,擔心我們出事,那種關心就像對自己的孩子。”逄博說。
原標題:辦老飯桌建托老所 陳葉翠讓老有所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