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2018-04-04 11:28:04
她們曾留著長發,穿著長裙走在滿樹盛開的櫻花樹下,微風拂過,有落英飄落映照著她們眼中的光;她們曾在圖書館刻苦學習,在夜晚帶著冬日的寒冷氣息踏進宿舍樓,微笑著與同學打招呼。現在她們剪短了頭發,與往昔的生活道別,轉身投入到國家維和事業中去。
曾經她們是中國海洋大學櫻花大道上的一瓣花香
歲月靜好間任時光緩緩流淌
現在她們是遙遙燈塔上的一束亮光
華燈初現時守萬家燈火團圓
少年何不帶吳鉤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2017年6月,當風跨越遼闊洋面帶來初夏的氣息時,畢業的氛圍也在青島的校園內蔓延開來。四年光陰轉瞬即逝,大學的樂章一曲終了,余音裊裊間又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工作讀研,大路上多的是結伴前行的友人;舉棋不定,有人望著霧氣茫茫的前路猶豫著停下了步伐;少有人煙,分岔開的小路無聲地邀請著,有人踏上了這條綿延的道路,從此山高水遠,另一幅人生畫卷緩緩展開。
左二為孫溶,左三 為 李善敏
對于2013級法語專業的李善敏和孫溶來說,她們選擇加入公安部常備維和警隊,這條從此決定了她們一生的道路。
踏上這條路對于兩人來說,是內心的早有的向往,也是命運偶然叩響了心門。“很早的時候看過許多維和警察的新聞,然后也聽過維和烈士和志虹‘一根羽毛’的故事,對我觸動很大。而且大學期間看過非洲難民的許多資料影像,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的狀況有一點改變。”談到加入維和警隊的初衷,李善敏回憶道。孫溶的故鄉是煙臺牟平,那里是剿匪英雄楊子榮的故鄉。她的姥爺曾是一名軍人,從小在紅色文化下耳濡目染的她從小就十分憧憬軍人和警察這些職業。
李善敏(左)和 孫溶
成績優秀的李善敏和孫溶其實早已有了畢業后的去向,李善敏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孫溶也找到了一份去法國做中文助教的工作,但在各奔東西之前她們偶然看到了公安部常備維和警隊招收入警大學生的信息,對部隊的熱愛和對和平事業的向往讓她們最后放棄了原本的決定,選擇加入維和警隊。
公安部常備維和警隊于2016年12月在山東東營掛牌成立,李善敏和孫溶成為了警隊組建后招收的首批入警大學生。年輕的她們帶著一腔保家衛國情與對和平的不懈追求加入了這支年輕的隊伍。
年輕的心靈本就不該靜如止水,波瀾不起,趁風華正好,鮮衣怒馬一番闖蕩,行走過的千萬里路,才是她們的世界。
孫溶
守得云開見月明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成長是一種蛻變,失去了舊的桎梏,才能搏得成長的空間。
2017年9月,李善敏和孫溶同全國四百余名新入警大學生一同踏上了新疆的土地,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入警集訓。
集訓是辛苦的,全軍事化管理,高強度軍事訓練對李善敏和孫溶來說是個挑戰。訓練場上一遍遍重復動作,一點點摳細節,動輒二十分鐘半個小時的軍姿。令兩人都印象深刻的“爬戰術”,也就是常說的匍匐前進,看起來簡單的動作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重復練習,一天的訓練有可能都在練習這一個項目。訓練時所有人必須將身體貼近地面,用手臂和腿帶動整個身體迅速向前。瀝青鋪就的地面粗糙不平,纖塵伴隨著撲倒的動作揚起,附著在臉上、頭發上;汗水沿著臉頰淌出道道印痕,帶著塵屑匯聚在下頦處滾落于地,只留下深淺不一的斑痕記錄著她們所付出的努力。
長時間的戰術訓練讓每個人身上都沾染著沙土,與地面接觸甚多的鞋帶和關節處的衣物磨破了不少;即便在訓練服的保護下,前進時與地面的無數次反復摩擦,使得所有人的手肘和膝蓋,從布滿了淤青到破皮流血。訓練不會因為傷痕而終止,傷口結痂了又磨破,然后再結痂再磨破……
但她們沒有放棄,也不會為此流淚叫苦。 苦與累可以咬牙挺過,傷痕不是放棄的理由。 身體上的磨練也帶給了她們精神上的洗禮,如鑄劍一般,在烈火中褪去雜質,錘煉中漸漸成型。
訓練后留下的合照上,大家笑著露出的傷疤,仿佛是一個集體的勛章。
所有隨風而逝的都是屬于昨天的,所有歷經風雨留下來的才是面向未來的。塵土最后回歸了大地,汗水消失在空氣中,身上的疼痛逐漸平息,傷疤也將慢慢消褪,留下的是強健的體魄,一身嫻熟的新技能,和千錘百煉出的堅韌和勇氣。
久共蘭芝不覺香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當所有人都沉浸在春節團圓的美好氛圍中時,李善敏和孫溶卻迎來了分別。為期六個月的集訓結束,來自全國各地的入警大學生要分批回到各自的總隊。先離開的是吉林總隊和西藏總隊的戰友。分別總在凌晨,零下二十幾度的溫度,寒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但是所有人還是出來為戰友送行。她們很清楚大家回去以后將會奔赴祖國大江南北的邊境線,自此一別便再難相見,六個月來大家的情誼,離別時的愁緒,千言萬語都包含在車子發動時那一次集體的敬禮中。
那是無聲的道別,向過去的六個月里共同經歷的人與事道別;也是無聲的信仰,軍禮作別,你我都將奮戰在邊防線上,共同守衛身后的大好河山。
集訓結束后的孫溶、李善敏與其他五位女維和警察一同回到了山東,正式奔赴工作崗位,開始了新的生活。
李善敏
暫時告別了艱苦的軍事訓練,李善敏和孫溶忙著閱讀十幾本關于維和工作的英文材料,在工作結束后的聽法語聽力,還有了解全新的財會報表……警隊中的人和事都在督促著她們繼續學習。
“我辦公室對面就是隊長辦公室。隊長是英語專業的,還自學了法語。有的時候我在工作時就會聽見從隊長辦公室傳來英語聽力的聲音。” 提及隊伍的學習氛圍,李善敏感觸頗深。隊伍中也不乏一心為公的隊員,有的剛結婚第二天就歸隊工作,有的雖分管事務繁雜也毫無怨言;更有人轉業前依然堅守崗位,并且聲稱愿意隨時回來幫忙……
麻生蓬中,不扶自直。如春日里潤物的雨,夜空中的北極星一般,隊員的一言一行都是幫助孫溶和李善敏成長動力,指引著兩人向著更好的自己改變著,進步著。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身后寒風冷雨的就只有背影。
終歸大海作波濤
“我志愿加入常備維和警隊,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獻身聯合國維和事業,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苦練本領,捍衛和平,堅決做到不忘初心、不屈不撓、不怕犧牲、不辱使命,為祖國爭光,為警徽添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宣誓(左三為孫溶,右一為李善敏)
聯合國浮雕前莊嚴的宣誓仿佛還縈繞耳畔,現在的李善敏和孫溶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還要時刻準備著奔赴前線。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五星紅旗佩戴在胸前,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為國出征。為了心中燃燒著的和平夢想,為了身體里流淌著的熱血,為了空中飄揚著的鮮艷旗幟,她們已然整裝待發,將韶華奉獻給祖國。
史冊并非僅僅因為那些偉大人物與偉大變革而輝煌,歷史仿佛一條奔騰寬闊的河流,每個人都是一滴水滴,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人匯集在了一起,于是有了江河,有了一望無際的大海。
于大千世界,李善敏和孫溶也許只是一片羽毛,但羽毛同樣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承載和平的心愿。她們心中有風沙包裹著的戈壁荒灘,有煙雨朦朧中的江南水鄉,也將會有非洲大草原上冉冉升起的紅日,更有硝煙散盡后廢墟中頑強綻放的花。
在異國的土地上,她們將奏響藍色的和平樂章。
作者 / 黃婧 邵長山
圖片 / 來源于受訪者
審編 / 鄭道凱
(中國海洋大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