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2025-02-10 15:08:02
在遼寧省沈陽市,有一家特別的養老院,專門接收視力障礙的老人。這里的老人,部分來自沈陽本地,另一部分則來自全國各地。為何這些視障老人選擇遠離家鄉,來到沈陽安享晚年?戳視頻,走進我國第一家盲人養老院,傾聽他們背后的故事。
這家養老院目前有107位盲人老人,其中90%是全盲。從2019年開辦以來,春節期間,是大家最繁忙也是最開心的時候。
80歲的徐艷芬,來自遼寧本溪,15歲時因眼病失明。八年前,她的丈夫去世,三個女兒都希望把她接到身邊,但要去陌生的城市生活,需要特別照顧,她不想成為孩子們的負擔,決定來這里生活。
和普通養老院不同,盲人的生活習慣特殊,有無數的細節需要被考慮。即便是最簡單的走路,對盲人來講也是個難題。養老院的樓道內設置了閉環式的扶手,每一段扶手上都刻有盲文,盲人摸著扶手就不會走丟。這些細微之處的照顧,讓徐艷芬在養老院里安全散步遛彎。
來到這里后,徐艷芬認識了來自上海的劉鴻生,兩位老人年齡相差十歲,但都喜歡養花和唱歌,相同的愛好讓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兩位老人一起唱歌、吃飯、散步,日子在溫馨與恬靜中度過。
徐艷芬:這就是我的家了,哪也不去了,這就是幸福的家、快樂的家了,上別的地方哪里也沒有這里好。
沈陽市沈北新區海漫智慧養老中心院長 張瑜:盲人找到盲人,在一起共同磨合生活上的習慣,其實很難的,沒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在這里大家天南海北聚在一起,每天有共同的樂趣,互相幫助,所以在一起彼此關愛,是一個精神上的伴侶。
吃飯對于盲人老人,也曾經是一件麻煩事。和健全人不一樣,為了方便,盲人們習慣于把菜和飯混到一起吃。張瑜想讓老人們吃得更有“層次感”,她用了六個小碗,每個碗都有不同的編號和固定的位置;每天開餐前,會有專人播報每個碗中盛的是什么菜品,員工會打好飯,送到老人的桌前。老人不夠吃的話,只需要舉手示意,就會有人幫忙添菜。
張瑜覺得,讓盲人們在養老院住得安心,并不能只靠物質層面的無障礙,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真正靠近和理解他們。
67歲的肖煥義是北京人,在養老院里,他認識了新朋友。遼寧的鐵柱大哥不僅教會他使用智能手機,還時常關心他的健康。
肖煥義:過去我也有牙疼的現象,那會父母在的時候,父母當然是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到這以后鐵柱大哥又給我找到有哥哥的感覺。
鐵柱大哥是后天致盲,他曾在中醫院做了三十年的按摩醫生。肖煥義幾次牙痛,都是鐵柱大哥第一時間為他找藥,提醒他按時吃藥。對于獨自生活了多年的肖煥義來說,這份關懷帶來了久違的溫暖。
肖煥義:鐵柱大哥不但為人厚道,而且心地特別善良,這一點我特別感動,現在我眼淚都快下來了。
老年人其實最害怕的是寂寞,尤其是盲人,他們的世界本就黑暗,孤獨感的侵襲會更加猛烈。
養老院現在有22名員工,包括護士、管家、心理咨詢師等,很多人之前并沒有和盲人接觸過。為了讓員工體會盲人的世界,張瑜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每個員工每個月必須在黑暗體驗館里面待兩個小時,過兩個小時盲人的生活。
沈陽市沈北新區海漫智慧養老中心院長 張瑜:光憑一腔熱血,想做好一件事是不行的,一定要感同身受。我要求我的員工每個月一定要在黑暗體驗館里邊待兩個小時,會真真切切地知道盲人最需要是什么。而且對于員工來講,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會很快樂地去工作,因為他覺得這不僅是一件工作,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是幫助了別人也提升了自己的一個過程。
春節前夕,沈陽市殘疾人陶笛藝術團來院里慰問演出,老人們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我在銀杏樹下等你》,第一次亮相就迎來了好評。
張瑜院長告訴我們,我國有超1700多萬視障人士,除了這家“看不見”的養老院,國內目前幾乎沒有專門為盲人開辦的養老機構。但和健全人或者其他殘疾的人生活在一起,對盲人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張瑜希望,能有機會開辦更多盲人養老院,讓盲人老人安全快樂地安頓晚年。
養老,不僅僅是提供一處安身之所,更關乎精神上的慰藉和心靈的歸屬。在這家盲人養老院里,每一次貼心的設計,每一份溫暖的關懷,都是對“家”最好的詮釋。張瑜和她的團隊,用無數細節搭建起溫暖的港灣,這里沒有血緣,卻有深厚的親情;沒有五彩的光影,卻有明亮的希望。愿新的一年,愛與陪伴繼續流淌,讓這個“大家庭”,始終溫暖如春。
(總臺記者 張萍 孫金燕 毛東良 王海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