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1-17 07:31:01
既科學謀劃,又動員社會,讓政府與社會的力量互為犄角,才能持續推進這項事業
荒漠化是地球的硬傷,也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嚴重生態問題。近10多年來,我國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趨勢得到了扭轉,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但威脅并未走遠。
在寧夏工作5年多,雖未親身經歷,卻聽過許多人描述那堪比災難大片的場景: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伸手不見五指,瞬間就能讓人迷失方向;移動的沙山一夜就能將房門堵住,羊兒只能困死沙中……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尚有260多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170多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亟待治理。相比沙塵暴治理,這將是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有位參與沙化土地治理的工作人員曾告訴記者,一小片薄薄的土結皮,養起來需要幾十年,破壞起來卻只需要幾天。一句話,道出了治沙防沙工作的艱難和長久。
防沙治沙戰線長,投入大,政府責無旁貸,但要認真研究治理策略。過去,我國治沙主要靠國家投入,可多年的實踐表明,這種方式還有待改進。在寧夏銀川市十幾公里外的三沙源,國家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推進林場治沙,最終卻難以為繼。后來,通過市場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后,這片曾經的沙海逐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種樹、建房,開發游樂場,打造養老設施。如今,這里正在向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發展。
類似的治理經驗,在寧夏還有不少。觀念一變,部分有條件的地方不僅能有序推進沙漠的治理與開發,甚至可以慢慢實現沙里淘金。比如,一些地方通過發展沙漠養殖業,開發出了高品質的奶制品;沙漠光伏因為獨特的氣候條件,格外受新能源企業的歡迎;在位于中衛市的沙坡頭,騰格里沙漠邊緣如今成為全國有名的沙漠旅游地,某著名綜藝節目還曾到這里取景……
可見,政府在治理荒漠化的過程中,需要扮演類似于總導演的角色,既科學謀劃,又動員社會,讓政府與社會的力量互為犄角,才能持續推進這項事業。引入社會資本,并不是說政府可以減少投入,而是要適度調整重心,把精力更多放在政策扶持與宣傳以及強化監管等方面。
當前,隨著荒漠化治理的形勢初步好轉,部分地方對防沙治沙的緊迫感又趨于淡薄,再加上對自身職能定位不明晰,監管弱化,有時還間接充當了環境破壞的推手。這些年,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偷偷放牧的情況,部分群眾生態意識淡化,讓原本就脆弱的沙化土地環境雪上加霜;有些地方私挖甘草、發菜等問題屢禁不止;在一些沙漠工業園區,濫采地下水情況也十分突出。不久前,內蒙古、寧夏等地工業園區沒有任何污水管網設施,挖個坑就開始直接在沙漠排污。顯然,只有及時制止并懲處這類明目張膽的破壞行為,讓人看到長期治理的決心,才能達到好的社會動員效果。
防沙治沙正處于鞏固和拓展戰果的關鍵階段,還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全國要完成10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平均每年2萬平方公里。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但只要政府科學謀劃,通過政策合理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發揮合力,相信能看到更多沙海變成綠洲。(朱 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