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4-07 08:55:04
原標題:科技點“糧”成金 單產效益雙增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科技點“糧”成金 單產效益雙增
來源:農民日報
山東禹城市潤德家庭種植農場采用圓盤式施肥機在小麥返青期進行追肥作業。 資料圖
清晨,在山東省禹城市倫鎮高標準農田里,北斗導航無人播種機正劃破薄霧。潤德家庭種植農場負責人楊富勇的靴子踩在鎮壓過的麥田上,發出酥脆的聲響。他俯身撥開墨綠的麥苗,露出土壤里蜿蜒的黑色滴灌帶——這些毛細血管般的管線,正將水肥精準輸送到每株作物的根系。遠處,三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在朝霞中劃出銀色的航跡。
近年來,禹城市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聚焦破解糧豆爭地的難題,通過強化“書記抓糧”的工作方略,結合政策保底、技術引領、模式創新、延鏈增值,不斷探索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新路徑,有效實現了“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去年全市完成13.1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超額完成了德州市下達的種植任務。
市委書記蘇蘭武介紹,今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全市將圍繞單產提升行動,在每個鎮街建立一處100畝以上的科技示范田,集中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農機,帶動全市玉米大面積均衡增產。
“密植+科技”獲“一地三收”
朝陽漸漸升起,昔日春節過后澆返青水的忙碌景象逐步被春季鎮壓所代替。楊富勇正察看鎮壓后的苗情。“我的麥田去年全部深耕,適時播種,去年冬季為了控旺,進行了一次鎮壓。這幾天通過實地了解,墑情不錯,當前返青期就是抓緊鎮壓,促苗早發、促弱轉壯,提溫保墑。”他掏出手機展示“農田處方圖”:“瞧,無人機拍的這張圖,哪塊地缺肥、哪片地正常,看得一清二楚。”
據楊富勇介紹,禹城市依托省農科院李升東教授建立的“綠色增糧協作網”微信群,吸收全市種糧大戶參加,每天進行科普講座、大家暢所欲言、交流種植管理經驗,收獲很大。春管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過去小麥返青便進行肥水管理,回頭看既浪費了肥料、污染了環境,更不利于小麥及早返青。通過學習,把返青水改為清明前后的起身拔節水,省肥省水,還保護了環境,降低了成本,真是一舉多得。
楊富勇是禹城市“豆王”獲得者,在去年召開的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進會議上還作了典型發言,交流了他近年來在種植上的創新做法。他通過“6∶4大小行種植”模式(玉米大小行,邊行0.4米,中間行0.8米),提高邊行效益,降低收獲機損率。結合玉米品種適配,即邊行種植“農大778”(緊湊耐密)、中行種植“迪卡653”(株形高、邊行優勢明顯),結合減壟增地、北斗導航、滴灌播種、增肥增密等配套措施,有效解決玉米中后期脫肥導致減產的問題。
“我們采用氣噴式播種機,使復合種植玉米密度達到5000株以上,大豆達到7000株以上,特別是他首次將滴灌播種技術運用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解決了困擾當地多年大豆干旱出苗難的問題。”楊富勇介紹,再加上24小時“黃金時間”內完成封閉除草,對大豆適當追肥、病蟲害早防早治等措施,產量再創新高,去年實現玉米單產突破1500斤、大豆單產突破180斤,每畝效益達到1800余元,效益和凈作玉米相當。
手機變“農具” 小麥變“黃金”
傍晚的辛店鎮電商產業園燈火通明。在辛店鎮和秀春家庭農場的直播間里,農場負責人陳桂芳正將剛出籠的饅頭掰開,密集的蜂窩結構在高清鏡頭下清晰可見。“這饅頭香來自我們農場自己種植的小麥,從播種到磨粉全程可追溯。”她點擊屏幕調出溯源系統,顯示出小麥生長的全過程影像。
“我們加工的面條、饅頭,采用的是‘中麥578’優質高筋小麥,通過傳統加工方式,保留了麥芽糖等營養成分,做出來的面食既筋道又好吃!”陳桂芳一邊展示新產品一邊介紹道。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硬是通過參加培訓、勤奮好學,一步步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最終成長為“齊魯鄉村之星”。
陳桂芳拿出了剛剛蒸熟的饅頭讓記者品嘗,雖然顏色沒有市場上售賣的亮白,但是一股子麥香味撲面而至、食欲倍增。“糧食不加工等于一場空,好產品還得有好品種作支撐,我種植的小麥全部都是優質麥,從源頭上保證了質量。”陳桂芳說。
循著機器的轟鳴聲,正在車間指揮工人作業的陳桂芳丈夫秦玉勇也走了出來。“前年我投資50萬元,購買了對輥式面粉加工機,目前已經擁有面條、面粉和饅頭等多種產品,借助于電商銷售和抖音,足不出戶便銷售一空。”陳桂芳告訴記者,除了選好優質品種外,更重要的是科學管理,這些年她通過增施有機肥、播前播后鎮壓、氮肥后移等技術,借助于雷肯、馬斯奇奧和雷沃等新農具,從源頭上保證了一播全苗。
陳桂芳還通過申報“綠色農產品標志”,注冊“煜壇”商標,進一步實現了農產品的延鏈增值。目前除了她流轉的400畝土地全部種植優質麥,每年還收購5萬斤優質麥進行深加工,成為帶動周邊群眾發家致富的“女強人”。
做好“加減法” 成本降腰包鼓
“不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以后的路子越走越窄!”辛店鎮宏煊家庭農場負責人劉連喜正指揮社員們將剛腐熟好的有機肥通過撒施機進行春季施肥。他今年流轉土地達到700多畝,肉牛存欄達到100多頭,比去年翻了一番。同時年出欄肉鴨30萬只。望著活蹦亂跳、牛鴨和鳴的熱鬧場景,老劉情不自禁地說起了他的“致富經”。
“你別看這幾年養殖業不景氣,但里面學問大著呢。首先牛犢子進價便宜,關鍵是咱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秸稈做到了廢物利用、過腹還田。特別是大豆秸稈每百斤可頂替3公斤精飼料,畝均增收100多元,還省下了精飼料。”劉連喜介紹,把糞肥腐熟后又重新還田,少用了化肥,小麥的品質也提升了,真正做到了生態種植。
當看到養殖場放著音樂、牛兒喝著溫水時,老劉自豪地說:“這你就不知道了,通過培訓我才知道牛的智商相當于2歲的孩子,你對它好,它就可勁長,飲用了溫水它就全力以赴地長膘,避免了能量消耗、有利于肉牛育肥。”正是憑著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去年劉連喜獲得了“齊魯鄉村之星”的殊榮。
禹城,這片曾經“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鹽堿澇洼地,經過幾代農技人員半個多世紀的接力攻堅,如今已蛻變為阡陌縱橫的沃野良田。曾經這里的小麥產量低,而今天,在“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的雙向奔赴中,禹城實現了糧食產量攀新高,這座千年糧倉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田間,北斗導航的無人農機劃出精準軌跡,無人機為作物開具“營養處方”;在車間,智能加工設備將優質小麥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在云端,農技專家解答著農戶的疑問。這場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產業鏈升級,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認知革命,從“賣原糧”到“賣蛋白、賣產品”的價值躍遷,正在重塑千年糧倉的基因。當清晨的薄霧掠過倫鎮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當辛店鎮電商產業園的直播燈照亮“煜壇”面食的包裝線,一個傳統農業縣的新質生產力故事,正在黃淮海平原上生動書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