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5-04-07 08:54:04
原標題:茶香中的和解
來源:人民法院報
原標題:茶香中的和解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丁兆峰 張偉
“當啷”一聲,沾著泥土的鐮刀跌落在地。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某村田間地頭上,62歲的沈清捂著滲血的胳膊,難以置信地望著昔日老友周遠漲紅的臉,這對相伴半生的老鄰居,此刻卻像兩頭對峙的老黃牛,在春耕時節的土地糾紛中徹底撕破了臉。
土地歸屬引爭端
今年2月末,在沈、周兩家承包地相鄰的田埂上,兩人因二尺地的歸屬問題爆發激烈爭執,周遠抄起割草的鐮刀揮向對方,沈清的右臂頓時血流如注。派出所里,民警看著兩個頭發斑白的老人直搖頭——傷情鑒定顯示沈清構成輕微傷,但面對周遠拒不道歉的態度和沈清3萬余元的賠償訴求,常規調解顯然難以奏效。就這樣,行政處罰決定執行完畢后,這件人身損害賠償的案子又訴到了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法院后村人民法庭。
“兩位老哥都已年過六旬,還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這要再鬧到庭上,往后還怎么見面?”后村法庭庭長路偉接到案件后,在卷宗前沉思良久,他決定找村里的網格員老張了解一下情況。
傍晚時分,路偉帶著法官助理來到村委會,網格員老張從布滿灰塵的檔案柜底翻出一張泛黃的照片:1998年村民合影里,三十出頭的沈、周二人搭著肩,背后“兄弟油坊”的招牌依稀可見。“那年發大水,老周蹚著齊腰深的洪水給老沈家搬糧缸,自己家的縫紉機倒泡在水里三天,那時他們是村里出了名的哥倆好……”老張的講述讓路偉更堅定了調解的決心。
“和茶館”里話心結
這天,路偉與司法所調解員老李、網格員老張早早來到了村里的“和茶館”。到了約定時間,周遠、沈清一前一后踏進“和茶館”大門,兩人劍拔弩張,爭執不下。
“來來來,老哥倆先消消氣,嘗嘗今春新茶。”路偉親自斟茶,透明茶杯里的日照綠茶正舒展著嫩芽,二人緊繃的眉頭也漸漸松弛下來。路偉給二人遞上了泛黃的合影:“還記得這張照片嗎?聽說你們年輕時合伙開過油坊,那年發洪水,周叔蹚著齊腰深的水把沈叔家糧缸扛出來的,這可是咱們村口口相傳的佳話……”
茶香四溢間,往事如煙飄散,兩位老友逐漸敞開心扉,回憶起往事。忽然,沈清語氣一轉,帶著一絲哀傷說道:“老周啊,我沒想到你為了這點地這么待我,唉!真讓人寒心啊!”“這二尺地就是我的,你老是當成自己的地盤,要不是今年你又想多占我家的地,我也不想跟你撕破臉,真是得寸進尺!”周遠說道。
此時,茶過三巡,交談也已進入正題,調解團隊亮出了“三板斧”:路偉擺出民法典侵權責任條款,司法所調解員老李撥著計算器核算醫藥費明細,網格員老張展開土地臺賬明確田界。
路偉適時輕叩茶案,將土地臺賬轉向二人:“沈叔您看,按這土地臺賬,這幾尺爭議地確實屬于周叔,當年開荒時您多耕了二尺,可周叔顧念舊情,這么多年來未曾計較……但是周叔,話說回來,不管怎樣您動手都是不對的,真要判下來,醫療費、誤工費、營養費雜七雜八加起來至少得2萬多元……”聽到這里,周遠攥著茶杯的手微微一顫,而沈清瞥見老友滿頭的白發,也默默把賠償清單往懷里收了收。
路偉趁熱打鐵:“古人說‘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當年桐城張吳兩家為宅基爭執,各退三尺成就了傳頌百年的六尺巷。咱們莊戶人最講究情義,難道真要為了二尺地,毀掉半輩子的情分?”
老友執手泯恩仇
日漸正午,茶壺已續了七次水,茶湯也由濃轉淡。周遠和沈清低著頭沉默不語,指尖上的煙點了一根又一根。良久,沈清突然別過臉抹了把眼睛,把賠償清單揉成團:“唉!醫療費我要一半,多耕的地給你,這事就這么算了。”“老沈,那今年收麥子我給你當短工,我這身子骨比你還硬點。”兩只布滿老繭的手越過茶案握在一起,驚起案頭裊裊茶煙。
“咱們有句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地埂劃清了,糾紛了結了,情分可不能斷啊。”臨走時,路偉不忘囑咐,望著老哥倆攙扶而去的背影,路偉頗感欣慰。
這場“茶桌調解”的圓滿結局,正是后村法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注腳。“和茶館”自去年成立以來,已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22起,轄區萬人訴訟率下降25%。談起解紛的秘訣,路偉說:“法律是器,人情是水,一杯好茶既要有好器也要有好水,更要求沏茶的人懂‘茶性’,作為法官,只有不斷修煉水火相濟的功夫,才能讓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