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2日訊 今日出版的《經濟日報》在第6版刊文《水動能潤澤齊魯大地》,文中稱,如何打破“缺水”這個制約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山東錨定“四水統籌”總體目標,全面落實“六水共治”發展思路,推動水利投資逐年跨入百億元級增幅新臺階,以現代水網建設為齊魯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水動能”。
以下是報道全文↓
山東省聊城市位山灌區二、三干渠渠首周店水利樞紐。(資料圖片)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同時拉開帷幕,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
山東,作為我國北方經濟第一大省,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缺水”已成為制約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保障水安全,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山東錨定“四水統籌”總體目標,全面落實“六水共治”發展思路,推動水利投資逐年跨入百億元級增幅新臺階,以現代水網建設為齊魯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水動能”。
科學統籌引調水
初春時節,站在膠東調水工程宋莊分水閘,三條輸水干渠在腳下交織匯流,又重新分出兩脈清流,一脈濟煙(臺)威(海),一脈潤青島。
引調水,無疑成為山東“解渴”的一大法寶。打開山東現代水網大版圖,依托“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總體格局,以南水北調東線、引黃濟青、膠東調水、黃水東調“四線”為輸水“主動脈”,構建形成自南至北、由東向西的“T”字形調水格局,可實現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三水”統一調度、優化配置。
在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崔培學看來,山東充分發揮膠東調水、南水北調等骨干調水工程運行效能,科學統籌調配黃河水、長江水等客水資源和省內雨洪資源,南北統籌、東西互濟,全省水資源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實現“一網通達”。目前,青島官路水庫、臨沂雙堠水庫等10項重大工程、52項重點引調水工程加速推進,山東省級水網長度突破7100公里、輸水能力達到125億立方米,覆蓋范圍達到86%。
大水網建起來,如何調度管理?山東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加快推動多水源統一調度、統一定價、優化配置,在全國首創省級水網運行調度中心,打造“全省一張網”特色調度模式,同時堅持數字賦能,在一網統管的基礎上推動實現“一網慧治”。
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也是保障水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過去一年,論證30年之久的東平湖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其中老湖區洪水相機南排工程實現當年開工建設、當年通水投運;系統推進徒駭河等11條骨干河道治理,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長度651公里,5級以上堤防達標率提升到88%。
“2024年山東完成水利投資748億元,今年計劃完成投資800億元以上,水利建設投資持續穩定增長。”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黃紅光表示,與過去“大災大投、小災小投”的波動式投資態勢不同,山東將以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全面加快安全韌性現代水網建設,持續推動水安全保障提檔升級。
開發非常規水源
在煙臺黃渤海新區,一條長長的管道把煙臺再生水有限責任公司與萬華化學集團的生產基地連接起來,市政再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基地。“這套國內領先的市政廢水回用系統,2024年為基地提供市政再生水利用4900萬噸,占基地總用水量的50%左右。”煙臺再生水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部長于英杰說。
面對每日大量的工業用水需求,萬華化學集團積極探索非常規水源開發,在深度利用再生水的同時,從2023年開始,采用海水淡化處理規模5萬噸/日,遠期規劃為30萬噸/日,為沿海化工園區水資源保障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據悉,目前山東節水產業企業已超過1.2萬家,節水產業規模達到600億元以上,初步形成“雙核兩翼、多點支撐”的節水產業布局。去年年底,第四屆中國節水論壇在山東濟南召開,千余名專家學者共商節水優先治理大計,山東節水經驗也面向全國推廣學習。
小微企業開展節水改造,資金短缺往往成為制約瓶頸。如何做好金融、節水“兩手抓”,幫助企業破局重生?前不久,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掛鉤“節水貸”業務在煙臺成功落地,由恒豐銀行為山東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投放貸款1000萬元用于膜技術研發推廣,成為深化政銀企合作、加強節水金融服務的一項創新成果。目前全省“節水貸”銀行貸款余額已超過110億元。
去年年底,龍口市水務局工作人員通過山東省水資源稅遠程監控系統發現,龍口市合力機械有限公司當年用水量即將超標,工作人員立刻聯系了該公司的會計張淑蘭。“最近,公司接了個大單,用水較多,哪里有水能解‘近渴’?”張淑蘭心急如焚地說。
在龍口市水務局的幫助下,合力機械通過全國水權交易系統以1元/立方米的單價購買到了1500立方米用水指標。此次交易實現了龍口市水權交易“零的突破”,以水權改革推動節水增效。
近年來,山東把水權市場化交易作為盤活水資源的“密鑰”,加快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積極培育用水權交易市場,推廣“水源置換、價水分離”區域水權交易模式,讓水資源要素在“流動”中“增值”。2024年,山東完成市場化水權交易2.65億立方米,居全國首位。
富民增收活水來
近日,濰坊市申報的安丘云端梯田自駕旅游公路(安丘天路)項目入選第一批全國旅游公路項目名單。過去,這里的梯田年久失修,壓不住土也存不住水。如今,梯田改造提升后,村子里做起了望海山小米等特色農產品生意,借著貫穿于梯田之間的“安丘天路”,實現旅游與特色農業雙豐收,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治一方水土,美一方家園,富一方百姓。位于日照市五蓮縣的魏家小流域,一度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近年來,他們利用小流域治理項目資金800萬元撬動社會投資1.5億元,大力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攔住了水、護住了土,讓原本的“三跑田”變成“三保田”。如今,該流域共發展茶園6000余畝、種植蜜薯10000余畝,走出了一條“小流域+產業”要素融合、聯動發展的實踐新路。
記者了解到,2025年山東將繼續強化水土保持空間管控,持續推進膠東丘陵區、泰沂山區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僅是山東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一個縮影。在濰坊峽山水庫,質押融資18.2億元,實現“以水養水”良性循環;在棗莊,建成全省首家生態交易平臺,實現生態資源集中儲備、規模提升和數據量化……山東以改革思維求新求變,探索實施河湖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此外,山東積極探索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模式,連續三年舉辦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項目推介會,現場簽約項目投資945億元,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由2022年的全國第12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1位,在“開門辦水利”中激發水利投融資新動能。
構建水利大模型
走進聊城市位山灌區智慧調度中心,偌大的LED屏幕呈現在眼前,灌區工程布局、流域水系分布、墑情水情工情等信息一覽便知。工作人員現場操作數字孿生系統,通過場景化動態模擬預演,可實時觀察渠道水位、水流時間、流量等各項數據變化。
“現在整個灌區都‘裝’進了計算機里,可實現‘一圖盡覽、全局掌控’,灌溉效率大幅提升。”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長梁以昌輕點鼠標,三干渠的黃河水按照指令輸送,調水、配水、輸水,盡顯科技范兒。
從以往憑經驗供水到如今智慧精準供水,作為山東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的先行標桿——位山灌區建成“天空地水工”感知體系,將“老經驗”與“新技術”相結合,構建起灌區龐大的信息“數據庫”,為供水計劃制定、配水精準調度提供數據支撐,有效解決需水難預判、配水不精準、供水不科學等難題,確保每一立方米黃河水都用在“刀刃”上。
眼下正是春灌時節,在菏澤市巨野縣龍堌鎮大文樓村,種糧大戶宋成社用IC卡在水肥一體化控制平臺刷一下,即可灌溉2500多畝地,且水電雙計,水費充值及遙控取水均可在手機端完成。“通過這個設備,1畝地可節水10立方米至20立方米,節肥可達到15公斤至20公斤,每畝節本增效200元至300元。”宋成社說。
近年來,山東聚焦“數字強水”,聚力打造“智水齊魯”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實現數據實時監控、工程聯合調度、旱澇風險防范,為水利高質量發展夯實技術支撐。“我們研究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國產化本地部署,構建起多維一體的山東水利垂直大模型,助力山東水利邁入AI大時代。”山東省水利綜合事業服務中心信息化科科長葛召華最近正忙著試運行剛研發的“水利智能小助手”。
2025年是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三年建設決勝之年,山東將繼續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錨定“四水統籌”總體目標,以開展“改革攻堅年”為抓手,推進實施10項改革攻堅行動,以水利高質量發展為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