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3-21 08:44:03
原標題:打造可隨時隨地學習的校園空間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打造可隨時隨地學習的校園空間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讓教育由“人”來定義。在教育形式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學校非正式學習空間的打造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議題,非正式空間能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場景和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年來,我校從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出發,創設了學生個體生命與環境交互的物理和人文環境,促進“五育”有機融合、學生全面發展。
發揮校內場館的綜合育人價值。自建校之日起,學校就高度重視場館的育人功能,開辟以“四館”為基礎的融合育人場域。例如,構建綜合館、主題閱讀廳、作家書房等開放的閱讀場域,打造出一個個精致的閱讀區,建設“圖書館學校”;建手繪黨史館,拉開了“美術館學校”建設的帷幕,學校結合各個功能區的不同主題,將整個校園變成了綜合性美術館;學校積極對接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等社會資源,開辟校園展廳,建一所“展覽館學校”;聚焦科技發展新方向,學校設置了涵蓋無人機模擬飛行、智能車等項目的體驗區,讓學生的認知建構、實踐體驗、創新探索在“科技館學校”真實發生。
就近區域相融合,打造無邊界空間。學校從“構建學生關系網絡、兼顧虛擬和現實、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經驗”三方面出發,建設融合育人場域。如學校的“感官體驗館”涵蓋了科技推介及應用中心、空間衛星研究站、非遺項目體驗區等,為學生帶來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學校還將就近不同主題的實踐場域相融合,以活動課程為媒介,使各種體驗空間相連。如科技實踐場融合了車庫工程區、機器人訓練區等,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進行創新探索。又如學校的體育競技與國際交流場域集柔道館、美術館、國際交流展示區于一體,歷史與人文場域將甲午戰爭校園展廳、張伯苓“從國幟三易到愛國三問”展館與“四季三行詩”專區、“清木吟”文學社相融,實現校內公共區域的融通互聯。
深挖學校文化理念內涵,使校園空間化身文化傳播的立體“教科書”。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與非正式學習空間這一物質載體構成“價值—場景”的互動系統。山東威海是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海戰中涌現出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一大批熱血志士。學校以世昌命名,將傳承愛國與奮斗作為一種責任與使命,“愛國與奮斗”也成為學校校園文化和非正式空間打造的內核。多年來,我們認真描繪學校的共同愿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非正式空間的打造,校園空間化身文化傳播的立體“教科書”,將愛國與奮斗鐫刻在每處細節。
如何讓學生在學校也能親近自然、融入真實社會?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營造與相應活動課程的開設,為破解這一難題鋪就了一條校本化的實踐路徑。通過打破教室的邊界,跨越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互動體驗與合作探究中,沉浸式領略學習的魅力,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從而塑造個人獨特的成長軌跡。
(作者系山東省威海世昌中學校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