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3-19 09:11:03
原標題:“智慧”春耕,有啥不一樣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智慧”春耕,有啥不一樣
來源: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編者按
春回大地,農事正忙。科技創新,正在助力各地農業生產解鎖“新密碼”,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新質生產力能給春耕帶來什么新變化?請聽聽這幾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分享。
植物表型采集平臺:給農作物拍“CT”
講述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組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 金秀良
眼下,正值南繁季。在我們研究院的一塊試驗田里,一臺5.7米高、21米寬的“龍門吊”正在田中作業,按照科研人員輸入的指令,有序掃描田間的作物。
為什么要給作物照“CT”?對于農業育種來說,觀察、了解作物生長情況是最基礎的工作。植物那些可以被觀察或鑒定的特征,例如高矮、莖稈粗細、節間長短、產量高低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表型,對于育種至關重要。為了滿足現代育種需求,表型采集必須高效、精準。換句話說,我們掌握的表型越豐富可靠,就越能夠通過篩選找出所需的育種材料。
我們試驗田里這個像龍門吊一樣的“大塊頭”,學名叫軌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平臺,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其核心是一臺表型采集設備。這一設備集成了多光譜等6種高精度的圖像采集傳感器,掃描時就像6雙“眼睛”,實時采集植物的表型數據。
以前,傳統育種主要靠人工,從株苗開始,在田間觀察、記錄成千上萬個植株的每一個特征,這一過程效率低,也難以持續觀測動態數據。現在,沿著布設的軌道,這個“大塊頭”可以到達田間任何一個點位,約30秒就可以完成一個種質材料的采集。采集到的數據,在數據分析中心,經由科研人員查閱、分析和處理,基于表型數據開發算法和模型,來指導育種工作。
不光這樣,我們試驗田還有一架盤旋著的無人機,它不時變換位置,拍攝作物影像。無人機靈活、覆蓋范圍廣,“龍門吊”采集信息精細、針對性強,再加上衛星遙感觀測數據,我們能夠全周期、全天候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借助高通量、智能化設備,我們的表型采集效率是人工方法的4至5倍,不僅有效降低了選育成本,還大幅縮短了育種周期,提高了育種的精確性。
光高效精準采集作物的表型還不夠,我們還和其他團隊合作,探索精準預測作物后代表型的方法。例如,在玉米育種上,我們先通過操作“龍門吊”等智能裝備持續監測玉米的生長過程,獲取大量表型數據,再集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希望找到估算玉米未來生長的動態表型性狀和產量的辦法。一旦這種方法探索成熟,尋找理想玉米遺傳材料的工作量將大幅減少,育種效率自然能進一步提升。
一顆顆看似平凡的種子,卻富含著不尋常的科技力量。我們會在智慧育種“新賽道”上全力以赴,只為捧出更多好種子,讓中國飯碗里裝滿中國糧。
“稻臉識別”:尋找稻田的“數字密碼”
講述人: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 史良勝
草木蔓發,江漢平原的稻田里,農戶們正穿梭其間,翻耕土地、檢修農具。待到4月,農戶們播下早稻的同時,只需輕松舉起手機,對準稻田按下快門,屏幕上便會即刻彈出精準的農事建議——播種記錄、施肥種類、灌溉時機等關鍵信息一目了然。
這片稻田的“數字密碼”,藏在每一株水稻的“面容”中。通過手機拍攝的“稻臉”照片,系統可自動分析出生育期、冠層結構、氮素含量等11項關鍵指標,而這些數據過去需要依賴專業設備才能獲取。這就是我們團隊研發的農業人工智能系統——“水稻智腦”,簡單說,就是“稻臉識別”。
我出生在農村,父親是棉農。他雖不識字,卻總能讓家里的棉花產量在村里名列前茅。小時候,我就在心里琢磨,父親的秘訣是什么。2016年在廣西崇左進行糖料蔗實驗時,目睹學生與農民的雙重辛勞,我們決心用科技破解農業困局。如今,“水稻智腦”已惠及數萬農戶。
“水稻智腦”的背后有三位“老師”:老農代代相傳的種植經驗、農業科學家的知識模型、各地農田的實時數據。田間矗立的“稻田守望者”地基觀測站與衛星協同運作,持續采集環境參數與作物長勢,構建起覆蓋水稻全生命周期的視覺模型與生長模型。系統據此生成水肥藥精準管理方案,讓傳統“看天吃飯”的種植方式邁入標準化、科學化和智能化的新階段。
站在稻田里,似海浪翻滾般的稻浪聲此起彼伏。以前只有經驗豐富的老農才能聽懂大地的喃喃低語。現在,科技能讓大地“開口說話”——手機、基站和衛星監測稻田長勢變化,人工智能模型預判災害、估計產量。在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支持下,165個地基觀測站即將在江漢平原組成一張網絡,它們像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每一株稻穗的生長。
我們正將成果逐步拓展——從“稻田守望者”到水旱災害大模型,從手機軟件到增強現實眼鏡……當稻浪與數據共舞,我們期待著,用智慧澆灌的稻田迎來的下一個豐收。
免耕播種機:種地實現“一遍過”
講述人:吉林省農機產業聯盟理事長 楊鐵成
天氣轉暖,東北平原的春耕即將開始。我們團隊正鉚足勁,不僅忙著新型農機裝備的研發,更在為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作準備。
多年來,我和團隊一直致力于免耕播種機的研發,推動保護性耕作在黑土地上大面積推廣應用。別的不圖,只為通過科技賦能,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既保護耕地,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由于傳統的耕作方式需要多次翻耕土地,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影響農業的穩產增產。為破解這個難題,我們開始了免耕播種機的國產化探索與研制。
與傳統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播種機只需一次作業即可完成播種和施肥,避免翻地、起壟等環節對土壤結構的破壞,保持土壤的密實度,不僅可以有效保護黑土地,還大大減少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和種植成本。根據我們的測算,使用免耕播種機種植玉米,每公頃土地可以為農民節省1000元左右的成本。
在研發過程中,我們不斷引入先進的智能化技術。通過計算機模擬和智能控制系統,免耕播種機能夠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自動調整播種參數,確保種子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根發芽。免耕播種機還配備了智能控制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土壤狀況并提供種植建議。根據土壤墑情,免耕播種機自動提示最佳的播種深度和壓力,相當于為農民配備了“種植助手”,幫助他們科學種田。
免耕播種機實現了種地的“一遍過”,可一開始農民朋友并不看好這種“懶漢種田式”的方法。如何讓農民打心眼里接受免耕播種機?我們在各地選擇示范點,邀請農民現場觀摩。到了收獲的季節,讓糧食產量比試比試,“現身說法”。認識到其獨特優勢后,使用免耕播種的農民朋友越來越多。為了方便農民使用,我們不僅在耕種前進行集中培訓,還在種植過程中提供全程指導。
近年來,隨著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越來越高,農民對大型農機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們不斷對免耕播種機進行迭代,陸續研發出12行以上的大型播種機。此外,還研發出多款可以根據不同地形和土壤條件進行耕種的單項產品,滿足玉米、大豆、高粱、葵花等不同作物的耕作需求。我們還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攻關農機裝備的關鍵技術。近期,我們正在與吉林大學共同探索工程塑料耐磨性和穩定性的問題,不斷提升農機的現代化水平。
目前,我們正在研發8款新產品,計劃在3年內陸續推向市場。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國產農機裝備的創新發展,讓農民朋友挑上致富“金扁擔”。
植保無人機:田間管理有了“全能選手”
講述人: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 馮科達
“嗡——”,旋翼飛速轉動,一架滿載肥料的植保無人機在稻田騰空而起,沿著預設航線穿梭于稻田上空,將肥料均勻噴灑……這幾年,植保無人機成為許多農戶田間管理的“新農具”。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各類“農業航線”十分忙碌。這些集病蟲害防治、施肥、播種、授粉、巡田巡園于一體的“全能選手”在田間大展身手,不僅提高了病蟲害防治、施肥等的噴灑效率,還可以實現“人藥分離”——作業人員只需在作業前添加一次藥水,噴灑期間無需再接觸農藥,避免中毒風險。這樣的“表現”引得鄉親們拍手稱贊,都夸作業質量高,不漏噴、不重噴。
為啥農用無人機越來越受咱農民朋友青睞?我給大家算一筆賬:農用無人機在連片田塊的作業效率可達100畝/小時,即使在普通分散地塊也有40至50畝/小時的作業量。較之前傳統植保10余畝/天或者擔架式噴霧機40至50畝/天而言,作業效率大大提高,人工成本大大降低。
近年來,在相關政策加持下,無人機在廣袤農田“開疆拓土”,日益繁忙。例如,2018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將農用無人機列入購機補貼目錄,農用無人機憑借其高效率、低成本等優點,在農業領域應用程度越來越高。目前,我們上虞區農用無人機主要應用于水稻、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和施肥領域,作業覆蓋率達50%以上。再如,自2019年起實施農用無人機飛防植保服務獎勵政策,上虞區農用無人機近兩年增量在40臺以上,飛防補貼面積更是顯著提升,2024年較2019年執行時增長17倍以上。
現在,既玩得轉飛行器又懂農業的復合型飛手成了香餑餑。接下來,我們會做好低空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強對農用無人機飛手的培訓,讓農用無人機在廣闊田間自由翱翔。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楊舒、陳海波、王建宏、張銳、任爽、陸健 本報通訊員 劉欣然、蘆猛、袁偉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