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3-10 09:27:03
原標題:漢江謠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漢江謠
來源:光明日報
小時候,我在河北農村生活。
那是20世紀70年代初,村里人飲用井水。土井淺淺的,只有三五米深。俯身凝視,井水亮晶晶、滿盈盈的,像大地的眼睛,深邃而深情。
后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推進,變為從機井取飲用水。為了農業大發展,各地大力推廣機井灌溉,遍地水泵,從地下抽出了一條條水龍。
漸漸地,土井干涸了,池塘干涸了,小河干涸了。
20世紀90年代,華北地區的地下水位竟然降低了近百米,特別是太行山東側曾以“百泉之鄉”著稱的多座城市,泉眼都奄奄一息。華北平原,居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而北京,也成為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看著北方日漸干旱的城市和鄉村,不禁悵然。
北方缺水,南方則水資源豐沛,僅長江的年平均入海水量便達9600億立方米。如果能借南方之水援助北方,該多么美好!
這個夢想,美則美矣,但要成為現實,談何容易。
隨著國力的強盛和科學的進步,進入新世紀之后,這個美夢竟然成真了!
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12月開工,2014年12月全面通水,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其主體中線工程是從漢江取水,通過明渠,沿太行山東側,一路流向北,浩浩蕩蕩1432公里,補給河北、河南和北京等省市。
這項工程,聽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困難重重。渠首位置的江面海拔只有50米左右,與渠尾處北京市的地面海拔相同。要保證一路自流,必須將水源地的水庫水位提高到海拔170米左右。在這120米的落差之間,30多萬庫區群眾作出了巨大的犧牲,進行大搬遷。由此,才成就了大江北去,滋潤北方干渴的土地。
截至2024年,該工程累計調水超767億立方米,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飲用水,是1.4億人的主力水源。不僅居民飲水,連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的補給,也成了南來之水。
數據顯示,近年來,經過國家綜合治理,華北平原的地下水位已經平均升高10米左右,特別是河北、河南境內大大小小的泉眼,幾乎全部復活了。它們如蓮花朵朵,競相綻放。那是大地的眼睛在眨動,那是大地在縱情歌唱。
前些天,我回到故鄉河北成安縣農村。我驚奇地發現,村民的飲用水,也全是南水。
北方大地,回黃轉綠。
一汪汪池塘、一條條小河,是那么水靈。一棵棵綠樹,是那么青翠,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散發著光亮、洋溢著微笑,都脈動著一條漢江。
我常常凝視著調水的這條人工河,想到漢江,若有所思。
漢江,發源于陜西境內的秦嶺南麓,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連接了中國的南方與北方,在歷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
漢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漢江古稱漢水,漢中因漢水得名,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的封地在漢中一帶,因而被封為漢王,漢朝之名由此而來。漢朝的強大,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并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漢江之水在默默地滋養著北方,滋養著首都北京,滋養著中華民族。
某日,我燒水沏茶,突然發覺,壺中的水垢少了,水質格外清甜。
的確,由于氣候條件和地質特征不同,北方的水質硬,鈣鎂含量高,南方的水則柔軟了許多,更為甘甜。一渠清水,讓南方的柔與北方的剛相擁相融。
喝著南水,我的血管里似乎也流淌著一條漢江。
恍然間,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大河:水流如練,綿延似畫卷,水聲潺潺,如歌如詩,那是一曲動人的漢江謠。
(作者:李春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