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3-05 08:52:03
原標題:互融互促中實現校地“雙向奔赴”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互融互促中實現校地“雙向奔赴”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在第九部分“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中強調:“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弊鳛槿瞬诺漠a出地與集聚地、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重大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如何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地融合,在互融互促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增效賦能。
凝聚共識,一體規劃,推動“雙向奔赴”。共同的發展愿景是校地深度互動的前提和基礎。學校與淄博市政府分別將校城融合納入各自的發展規劃,推動校城一體化發展。學校專門出臺《服務淄博行動計劃(2024—2028年)》,實施“十大行動”,推動融合發展不斷迭代升級,整體推進服務淄博從主動接單向系統謀劃轉變、從鏈式互動向耦合集成轉變。淄博市政府出臺城市愿景戰略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校城戰略合作關系,并提出落實省市共建山東理工大學、建設環理工大學創業創新帶等。
共建機制,增進聯動,保障“雙向互動”。校地融合發展要充分發揮校地各自優勢,建立多維協同的聯動工作機制。學校與淄博市不斷完善發展規劃融入機制,聯合成立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掛帥,年初召開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會,研究融合發展重大事項,部署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年中召開融合發展推進會,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建立“市—區(縣)—企”三級工作體系和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通過多種形式,形成強大合力。建立健全校城融合項目績效考評機制,完善資金使用績效評價辦法,定期對校城融合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調度,引入第三方獨立開展績效評估。
主動調整,優化布局,牽引“雙向互融”。學科建設是高校的龍頭,是高校其他方面工作開展的依據和基礎。在校地融合發展過程中,學校立足學科專業優勢,圍繞淄博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主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升與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匹配度。一是圍繞淄博市高端化工、機械制造、陶瓷材料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強相關學科建設。推動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和產業研究院,完善“學科+產業”“專業+企業”精準對接融合機制,健全產業需求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優化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深度融合。二是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校企深入合作、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的教學范式改革。校企共同設定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聯合培養過程管理,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與龍頭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12個,入選工信部首批專精特新產業學院1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專業特色學院5個,培養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扭住關鍵,突破人才,推進“雙向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針對當前高層次人才匱乏、引才難、引才貴等突出問題,學校與淄博市同題共答,推動人才共引共育共用。一是實施人才優先精準發展戰略。學校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創造性提出“就職理工、服務淄博”的人才引育理念,與地方聯合實施“高端人才引育”等九大工程。二是加強與企業高層次人才共引共育共用。學校聘請企業高工、高管作為兼職教授,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或兼職工程師。為引導教師真正把論文寫在生產建設一線,學校還深化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在專業技術崗位評聘中設置成果轉化型教授,把教師橫向課題、服務社會的貢獻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一個主要指標,有效激發了教師投身產學研合作的能動性。
匯聚資源,共建平臺,深化“雙向合作”。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學校圍繞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強校地應用創新平臺建設,與地方政府共建一批研究機構和創新平臺。一是突出市場需求導向。創新實施“企業研究院設在學校、學校研究院設在企業”,探索建設科研選題、研究、評價的開放式系統,促進創新要素聚集,推動校企需求精準對接,與企業共建校企研發創新平臺35個,持續構建企業出題、學校解題、市場評卷的精準產學研合作模式。二是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推動校地企三方共建技術轉移轉化基地、中試基地等,縮短科研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距離。近3年,大學科技園已累計孵化企業173家,其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涌現出以創造國內技術轉讓合同額最高紀錄5.2億元的“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為代表的一批高價值專利培育與轉化典型案例。
優化評價,深度參與,促進“雙向激勵”。改革是推進校地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和根本動力。學校發揮改革評價的導向作用,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中激發校地雙向激勵的改革動能。一是建立健全融合項目績效考評機制,建立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主要目標的評價體系。二是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學院在服務社會中的主體作用,推動把校企合作項目、平臺、成果以及轉移轉化作為考核學院的重要指標,同時讓合作企業成為評價學院推進產學研合作工作的主體。三是推進人才考核評價,引導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圍繞支撐地方發展需求,聚焦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有組織科研攻關。引導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參與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制定等,實現“規劃—需求—供給—反饋”的評價閉環,確保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
加強建設,提升能力,實現“雙向引領”。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新產業和新經濟模式層出不窮,高校只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才能提升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度”,實現從服務到支撐再到引領的轉型升級。學校一是堅持“四個面向”,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圍繞地方產業創新發展要求,組建高水平研發團隊,共建“創業創新帶”,打造“創新港”,形成“一團隊一產業”格局,讓高水平科研成為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二是探索“關系在校、主崗在企、待遇共商”的人才引育新模式,切實發揮高層次人才引領作用,既有效引領帶動學校發展,又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三是進一步拓展校地融合發展范圍,加強與周邊地市的合作,推進融合發展擴域增容、提質增效,著力構建“一核三城N地”的融合發展體系。
(作者系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