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5-02-28 10:12:02
原標題:為“齊魯文脈”續一把柴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為“齊魯文脈”續一把柴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為“齊魯文脈”續一把柴
評厲彥林報告文學《齊風淄火》
( 2025-02-28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人文漫筆
仲呈祥 張金堯
厲彥林長篇報告文學《齊風淄火》共9個獨立章節,聚焦齊文化這座富礦,以“為城市立傳、為人民書寫”為主旨,追尋齊國故都、稷下學宮、淄博陶瓷、蒲松齡故居、焦裕祿紀念館、周村古商城、淄博燒烤、馬踏湖、海岱樓鐘書閣等文化地標,探究齊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精神氣質。
《齊風淄火》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在中華文化這個龐大深厚的思想精神體系中,以儒家文化為內核的齊魯文化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齊魯文化孕育成長于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個國家,秦漢以來逐步融入了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齊文化、魯文化生長在同一片土地,相生相伴,同生共存,各有千秋?!弊髡邔鹘y與現代、歷史與未來巧妙融合,既挖掘歷史文化、稷下文化、陶瓷文化、聊齋文化,又書寫商業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書香文化,再現了淄博作為齊國故都的文化深度、高度和新鮮度。
當下,世界各國在現代化的艱難探索進程中,都面臨著相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社會秩序”與“社會活力”二者的關系,社會既不能驚濤駭浪,也不能一潭死水。作者寫道:“該當如何破局?歸根到底靠文化。魯文化強調個人修養、重德隆禮,重視維護社會的有序運轉問題。齊文化強調變革、開放、務實、包容,重視激發社會活力問題。同步研究挖掘和弘揚傳承魯文化、齊文化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就能找到一把社會活躍有序、活而不亂、熱氣騰騰、動態平衡的‘金鑰匙’?!?/p>
我們對齊文化、魯文化的區分,往往陷于看待“義”與“利”的態度和“守成”與“開放”的選擇,作者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魯文化并不排斥“利”,它強調利的正當性,齊文化也講究“利緣義取”。齊文化的“開放”以誠信為本,魯文化的守成以社會有序為前提,更以誠信為本,并不是僵化保守。該書讓我們看到了齊、魯文化各自的鮮明特質,解開了當年齊國憑什么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雄霸天下的密碼——文化的力量,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稷下學宮”綻放出一束束中國最早的思想之光和照耀中華文明的燦爛思想之花,呈現出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情懷與氣度;《聊齋志異》成為百姓喜愛的傳世之作,因為蒲松齡無論是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還是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都是站在百姓立場上,運用平民視角;周村古商城依然鮮活地上演大商之道在“無算”的商業傳奇,成功的魯商,有天賦與努力等因素,根源在文化的滋養與底氣上。正如作者撫摸淄博陶器時所思所想:“凝望陶窯里古老而年輕的火焰,感覺土在旋轉,水在回溯,烈焰更純粹與完美,平凡之物脫胎換骨為陶的堅硬和深邃。陶瓷的花紋分明是典雅與神秘、變幻與靜止、瞬間與永恒的波動與凝固,淬火涅槃的造型與質地呈現的東方神韻。”
作者尊重、遵從歷史,又求新意,特別是在梳理齊魯文化的發展軌跡、融合脈絡和共性、個性特征上費勁挺大。當然,如何將視野放得更寬、把歷史糅合成當代表達,還需作者繼續下功夫。厲彥林自覺地挖掘齊文化、書寫齊文化,體現出作者的視野廣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和心靈溫度。他先后5次到淄博現場采風,靜下心、彎下腰、蹲下來、深下去,向低處看,向深處想,傾真情,求真知,說真話,用樸實、平實的語言涵養出親切的煙火氣和人生況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