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4-11-26 08:47:11
原標題:回應關切鼓勵社會公眾“敢救”“會救”“愿救”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回應關切鼓勵社會公眾“敢救”“會救”“愿救”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梁平妮
□ 本報通訊員 張博韜
院前急救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11月20日,《山東省院前急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山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采用“小快靈”立法,注重務實管用,圍繞院前急救事業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作出具體規定。針對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醫療急救收費、急救醫院選擇、院內急診收治搶救、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配置等焦點問題以及社會公眾現場救護存在的“不敢救”“不會救”“不愿救”等現象作出具體規范,設置免責條款,回應社會關切。
“《條例》的制定,對于規范院前急救行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源說。
列入立法計劃
“近年來,我省院前急救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急救服務需求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均衡、服務規范標準不完善、急救知識普及率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配備率不高等問題,制約了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山東省司法廳二級巡視員陳洪波坦言,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對院前急救體系建設與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定,促進院前急救事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條例》被列入山東省2024年一類立法計劃,省司法廳提前介入,會同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常委會法工委以及省衛生健康委等成立專項立法起草小組,全程參與草案的起草審查和修改論證工作。先后赴濟南、青島、煙臺、德州等市開展現場調研,實地考察市急救(指揮)中心、急救網絡醫院、急救站等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建設運行情況。專門到海島等偏遠、交通不便地區調研院前醫療急救資源布局和保障情況,并召開有關部門、急救(指揮)中心、急救網絡醫院、志愿者組織等參加的座談會,深入了解山東院前急救工作現狀,確保制度設計能切合各地實際,真正落實落地。
陳洪波說,草案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后,依照法定程序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在審議期間,省人大常委會專門組織召開立法聽證會,聽取社會各方面代表的意見建議,并根據相關意見建議對草案進行多次論證修改,經省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正式表決通過。
設置免責條款
在健全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合理分布急救資源方面,《條例》明確,科學布局院前醫療急救網絡,綜合考慮城鄉布局、人口數量、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設置市級急救(指揮)中心,合理布局急救網絡醫院、急救站點,并對省、設區的市急救(指揮)中心職責作出明確規定。院前醫療急救網絡未覆蓋的區域,依托有能力的醫療機構或設置縣級急救(指揮)中心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推進衛生健康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促進城鄉院前醫療急救體系一體化發展,加大對海島、湖區、山區、礦區等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支持。”劉源說。
為提高急救服務效率,《條例》明確,保障與急救需求相適應的呼叫線路,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確保調度指令及時準確。規范院前醫療急救任務執行,對急救人員和救護車配備、急救收費、急救信息管理保存等全流程服務進行規范。加強院前院內急救銜接,規定首診負責制,暢通急救綠色生命通道,推進中西醫協同救治,提升急診救治能力。
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強社會公眾現場救護。《條例》提出,政府及相關部門、新聞媒體等應當開展急救知識宣傳普及,人民警察、教職員工等公共服務崗位人員應當參加急救知識培訓,掌握急救技能。加大急救設備配置力度,明確機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藥品,AED分布圖應當納入“120”指揮調度系統。
此外,為提高救助意愿,免去后顧之憂,《條例》鼓勵社會公眾現場救護,對現場緊急救助行為設置免責條款;因參與院前急救違反交通規則的,不予行政處罰;符合見義勇為條件的,按照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加大保障力度
圍繞加大院前急救事業投入,強化院前急救保障,《條例》明確,加大院前急救經費保障力度,加強院前醫療急救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其職稱晉升渠道。加強急救運載工具配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配備航空器、舟船等運載工具,完善低空空域和水上醫療急救保障。
《條例》還提出,保障救護車通行權利,執行急救任務的救護車可不受行駛路線、信號燈等限制;救護車參與處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時,按照搶險救災有關規定免交道路通行費。此外,還對違反急救職責以及擾亂急救秩序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延安表示,將制定貫徹落實措施,及時出臺配套文件,建立任務清單,壓緊壓實責任,切實將《條例》要求落到實處。加強農村地區急救站點建設,深入推進航空醫療救護聯合試點,進一步完善城鎮鄉村一體、陸地空中結合的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強化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管理,規范120電話受理、精準調派、救治轉運、院前院內銜接等全流程服務行為,加速推動院前醫療急救數字化轉型。提升社會公眾現場救護能力,大力普及公眾急救技能,不斷增強公眾參與現場救護的意識和能力,讓群眾“敢救、會救、愿救”。
制圖/李曉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