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3日訊 11月23日上午,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建設的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時通車運營。
至此,濟南市跨黃“四橋四隧”中的“四橋”(濟南黃河大橋、齊魯大橋、鳳凰大橋、濟樂高速南延線)全部實現通車,全市跨黃橋隧達到21處,其中起步區范圍內達到11處,濟南跨黃通道路網進一步完善,將有效改善市區與起步區的交通出行條件、優化跨黃河橋隧布局,推動擁河發展戰略落地實施。
攬河入懷,加速發展的“跨越之橋”
讓黃河“動起來”、沿河“通起來”。
近年來,濟南扭住“項目深化年”主線,錨定“項目強省會”路徑,“泉”力向前聚焦城市能級躍遷,加快城市交通路網尤其是跨黃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濟南重點布局推進跨黃通道建設,其中市域183公里黃河上規劃了跨黃通道34處,中心城區范圍內平均2.5公里1處,起步區范圍內平均2.2公里1處。
濟南黃河大橋項目作為連接起步區與老城區的南北向主干道,項目南接零點立交、二環東高架,北與國道104、黃河大道(原國道220)相接,進入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生態商務區,處在濟南黃河南北岸聯系的必經之路上,是濟南跨黃交通重要一環。
項目起點位于歷城區濟華路與二環東路平交口以南約500米,通過改建零點立交與濟廣高速相交,向北以高架橋形式延伸,在既有G104濟南黃河公路大橋下游新建一座大橋跨越黃河,出黃河北大堤后分雙線設置,其中,右側主線向東北方向下穿石濟客專后,與黃河大道(原國道220)平交,左線向北連接既有國道104,全長7.748公里。此次通車的為濟南黃河大橋項目主線道路,同時正在積極推進零點立交段濟廣高速建設,該標段項目建成后,將完全實現城市主干路、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國家干線公路的交通轉換。
濟南黃河大橋主線和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通車運行,在豐富濟南跨黃通道布局的同時,將有效帶動沿線新興產業發展、盤活沿線資源,助力起步區區域內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
擁河北起,通向未來的“時代之橋”
濟南黃河大橋新橋主線和濟南黃河齊魯大橋是繼石濟客專黃河公鐵兩用橋、濟南黃河鳳凰大橋、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之后通往起步區的兩條新通途。特別是濟南黃河大橋新橋,與二環東高架路南北貫通,一路向飛越過黃河快速直達正在建設的濟南城市副中心——起步區大橋組團,不僅大大縮短主城和新城時空距離,更進一步拉近黃河兩岸居民的心理距離,是起步區新城崛起引領黃河時代的交通門戶所在。
為進一步密切起步區黃河新城和南岸主城區聯系,目前,濟南起步區范圍內,42公里黃河河道上,整體規劃了19處跨河通道。其中,已建成使用的跨河橋隧共有11處,分別為京滬高鐵濟南黃河大橋、濟南黃河齊魯大橋、濟南建邦黃河大橋、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濟南黃河大橋、濟南黃河大橋(新橋)、石濟客專公鐵兩用橋、濟南黃河三橋、濟南黃河鳳凰大橋、濟陽黃河大橋,“10橋1隧”的平均間距縮小到4公里以內。在建的跨河通道共有3處,分別為G308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濟南市航天大道穿黃隧道。以上3處通道建成后,起步區范圍內跨河橋隧平均間距將縮短至3公里。規劃中的19處跨河通道全部建成后,平均間距縮小到2.2公里,為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助力濟南北起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支撐。
長橋飛躍架天路,新城崛起正當時。
城市副中心所在的起步區大橋組團,也是承載濟南開放合作新使命的中新濟南未來產業城所在地。當前,省市區合力推進,加強與新加坡溝通,共同打造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更好賦能新區發展,新城潛力無限。
伴隨更多跨河通道的建設,起步區“五年成形、十年成勢、十五年成城”發展目標也將加快實施,為濟南打造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為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揚起再添新動能。
內外兼修,含金量十足的“創新之橋”
1982年7月,濟南黃河大橋(老橋)建成通車,作為當時亞洲跨徑最大的公路斜拉橋,入選濟南“1978—1988泉城十大景觀”。如今,新橋與老橋“并肩”相望,成為黃河上第一座不等跨并橋建設工程,也是黃河上跨徑最大、鋼橋總長最長的公軌分層合建橋梁,刷新“跨黃”橋梁紀錄。
新老橋中心間距33.5米,橋面凈距5米-7米。新老橋的主橋同樣采用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形式建造。老橋主橋長488米,主跨220米。新橋主橋的主跨為488米,等同于老橋的主橋總長。
大橋橋塔整體造型源于“水滴”曲線線條,剛柔相濟,輕盈通透,使橋梁與環境更有效的融合,也寓意著水文化對于濟南這座城市的特殊意義,象牙白橋塔搭配水藍色鋼桁梁,則與泉水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新橋主墩位于河道外側,跨大堤橋和灘地引橋都采用了鋼桁梁結構,大大提高了跨越能力和防洪行洪能力。老橋主塔高68.4 米,新橋主塔高168.6米。與華山頂基本等高,比老橋高出100米,遠觀形成壯觀視覺的對應效果。
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外觀取山東的“山”之形意,提煉山脈輪廓元素,融入濟南“一城山色”理念,以三跨連拱、高低起伏的造型橫臥在黃河之上,采用280m+420m+280m設計。
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還注重科技引領、技術創新創效,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可視化技術應用。通過技術自主創新、方案資源整合、設計優化對比、校企合作、戰略協同等一系列措施優質高效推動項目品質工程建設。項目取得了十余項國家專利、兩項全國公路學會微創新大賽銀獎,發表論文十余篇。
向新向質:高起點高標準的“科技之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跨黃通道規劃設計始終堅持“創新、智慧、協調、共享、發展”的理念,注重國土空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在結構設計上采用適合黃河特點的結構形式,以滿足景觀保護、生態保護、交通承載等多重要求。
濟南黃河大橋新橋在交通功能上與老橋雙向4車道、機非混行不同,新橋作為黃河流域跨徑最大、鋼橋總長最長的公軌分層合建橋梁,集約利用跨黃通道資源和土地資源,采用公軌合建方式,統籌考慮多種通行需求,能夠實現所有機動車輛全年不間斷通行,打造復合型跨黃通道。
此外,新橋還前瞻性地預留了軌道交通7號線通道,是山東首條穿越黃河的軌道交通線路,同步實現從老橋單一交通方式到公軌兩用通行能力升級。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橋將上世紀的老黃河橋、零點立交以及本世紀初的二環東高架緊密聯系在一起,滿足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三者之間交通轉換需求,是集合城市主干路、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國家干線公路五位一體的超級綜合體工程。
在擁有三項“世界之最”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工程建設中,從施工作業程序化、標準化,到施工技術的自主創新,再到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品質、安全、綠色、文化四大理念始終貫徹大橋建設的始終。
在420米跨拱肋提升中,施工單位中交二公局提出“梁拱分離頂推、先梁后拱、梁上架拱工藝”,創新研發“無合龍段整體提升合龍工藝”進行主跨拱肋架設,整體提升重量6800T,提升段跨徑300m,提升高度25.5m,為橋梁領域首次研發并成功應用,被譽為“黃河第一拱、世界第一吊”。
閃電新聞記者 劉杰 編輯 張安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