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2日訊 今晚7點,《問政山東》欄目進行第176期直播,本期“回頭看·合力辦”特別節目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展開問政。
淄博張店良峰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淄博市張店區城郊的房鎮鎮房西村,緊靠城市干道原山大道和中潤大道,北側和西側分別有青銀高速和濱萊高速穿過,交通便利。2016年,合作社的負責人沈良峰看好了這里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在房西村流轉了24畝土地,建起了大棚種植蔬菜。
蔬菜保鮮期短,很容易腐爛變質。為了有效延長保鮮期,有序推向市場,合作社經常要先把蔬菜存放到冷庫當中。但是,距離良峰種植專業合作社最近的冷庫也有10多公里,一方面距離太遠不方便,另一方面,租賃冷庫也增加了成本。
淄博張店良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表示:自己準備建200平方米左右的冷庫,去申請了,卻申請不下來。
《自然資源部 農業農村部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設施農業用地當中,作物種植設施用地包括與生產直接關聯的分揀包裝、保鮮存儲等設施用地。設施農業用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經營者向鄉鎮政府備案,鄉鎮政府定期匯總情況后匯交至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
對于合作社建冷庫的訴求,記者聯系了淄博市張店區房鎮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他建冷庫需要使用的土地,屬于種植園用地。種植園地是用來種植的,不屬于可以建冷庫設施的土地。”
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因為土地性質不符合要求,冷庫不能在合作社用地范圍內建設。對此,淄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張店分局的工作人員提出了另外一種辦法:“那最好是建設可移動的集裝箱冷庫,這個不需要走規劃。”
然而,要在種菜的園地安放可移動的集裝箱式冷庫,房鎮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原則上也不允許。就好像看到流動攤販似的,執法局看見就要管。
淄博這家合作社籌建冷庫的計劃被擱置,而濟南市天橋區的民營育種企業沃爾富斯集團也在為用地發愁。多年來,沃爾富斯集團專攻蔬菜、水果種子研發,企業的科研人員說,為了方便搞研究,實驗設備應該盡可能靠近大棚和田地,但受到了土地的限制。
沃爾富斯集團山東夏之秋果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洪超表示:“目前,我們辦公、住宿、科研等一系列活動,都只能在臨時的集裝箱里進行。”
沃爾富斯集團濟南市景春農業研究院工作人員馬花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公司臨時搭建的一個實驗室,建在板房里面,設備比較簡單,像一些精密的實驗儀器是沒有辦法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運行的。”
臨時板房在空間、溫度和穩定性方面,都無法滿足精密儀器設備的運行標準,但企業想在園區里建設標準的實驗室、辦公樓,土地性質不符合要求。
濟南市天橋區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表示:“本身他們走的是設施用地備案,一直要從事農業用途。但是要建科研場所、辦公室,就已經不屬于農業用途了。”
除了土地要素保障,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在資金、技術方面也需要支持。對此,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多部門發布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中提出:要強化政策扶持,實施設施農業貸款貼息獎補,帶動金融社會資本擴大有效投資,同時要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技術指導。組建設施農業建設專家指導組,開展技術培訓,推廣一批設施農業集成配套技術。
濰坊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發展有機、循環設施農業為主要業態,目前已經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08個,占地面積4600多畝,總投資達到4.8億元。合作社在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非常需要資金支持。
濰坊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劉向東表示:“因為農業上沒有抵押物,沒有抵押物金融界就沒有擔保,沒有擔保就貸不出款。現在我們農業上唯一能貸的,就是我們‘農擔貸’給擔保貸款200萬,想多用的時候就不可能了。這200萬對于我們現在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說實話就很少了。”
濰坊市坊子區農業農村局表示,對于合作社面臨的資金難題,他們也想了許多辦法,但難以滿足合作社的融資需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我們也給他申報各類的獎勵、項目、扶持資金等等。他要依靠自身資源去跟銀行對接,從銀行爭取款項就是很難的。”
隨著合作社農產品種植體量和種類的增加,更加專業的農業技術培訓也成為當務之急。
濰坊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劉向東說:“我之前也請過專家給農民進行過培訓,很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幫助,讓教授們來到田間地頭,讓農民學到真正的技術。”
濰坊市坊子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說:“以前有些費用,用于專家人才住宿費、交通費等,現在沒有了。”
在今晚節目現場,就視頻中提到的用地問題,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徐陽表示:“淄博這家合作社建一個冷庫,屬于輔助設施用地,可以辦理設施農用地手續。這個問題,可以解決。沃爾富斯集團的用地問題,要看是否屬于涉農用地的輔助設施。”
就濰坊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融資難的問題,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宋文華表示:“目前設施農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已經從過去的簡易棚向標準化、集約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雖然我們和相關的金融機構也創新了一些的金融產品,目前仍然滿足不了設施農業發展的需求,確實是需要我們下決心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建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服務平臺,讓這個金融機構能夠了解各個經營主體經營生產情況,盡可能地為經營主體開展一些授信服務;二是,創新金融產品,會同有關部門指導金融機構,在這個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圍繞設施農業的發展創新金融服務;三是,強化項目對接,對設施農業項目廣泛開展篩選,建立項目庫,定期推送給相關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
針對這家合作社提出的技術問題,宋文華又說:“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本就是我們農業農村系統的職責。2023年,我們啟動實施了‘萬人下鄉’技術服務行動,組織了1.8萬名農業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地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取得了較好效果。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此類活動,為廣大農民提供服務,送技術下鄉,送技術到群眾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