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我國南方地區強對流天氣頻發,江西南昌更是遭遇極端雷暴大風天氣。面對強對流這樣的極端惡劣天氣,應對措施如何及時有效“強”起來?
一方面,加快掃除預警信息覆蓋盲區,在極端天氣到來之前,盡可能人人皆知、做好應對準備。3月31日,大風雷電和強降雨天氣,造成南昌4人死亡、10余人受傷。盡管在事發前氣象部門發布過預警信息,但是很明顯當地居民,特別是不習慣接收網絡信息的老年人群體,對預警信息的關注度不高。可以假設的是,如果及早收到社區工作人員、小區物管“面對面”的預警提醒,居民抓緊做好自身防護措施,“64歲的母親和11歲的兒子被吹下樓”的慘況或許可以得到避免。
另一方面,健全突發應急防范機制,尤其是在督促各方責任主體及時落實防護措施上,需要進一步在“細”和“實”上下功夫。強對流天氣來了,光有氣象部門提前發布預警信息,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預警信息是不是抵達每家每戶的每位居民?工廠、學校、機關及居民小區的物業部門,是不是抓緊進行了隱患巡查、采取了避災措施?各級應急力量是否做到了“枕戈待旦”,確保發生情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只有每個方面的責任主體,都真正盡到了職責,在關鍵環節上不馬虎,在具體細節上不含糊,才能編織起有用、實用和管用的“安全防護網”。
在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面前,成體系的防范機制和應對措施很有必要,城鄉居民生命健康及財產安全,決不能消極地“聽天由命”,每次“吃一塹”之后就該有真正的“長一智”。3月29日21時,惠州發生過強風把窗戶吹走的事件,但并沒有引起相關方面足夠重視,兩天后“強風吹走窗戶”情形再現于南昌。早在2020年8月,受臺風影響,浙江臺州一名老人在關窗戶時不慎從11樓墜亡;針對類似事件,氣象部門多次提醒關注預警信息,室內注意關閉門窗、遠離窗口,備好應急物資,“特別要注意加強危舊房屋等設施的巡查及加固”。
積極應對、科學防范“強”起來。人民群眾安全利益大于天。應對極端惡劣天氣,多在事前作防范的“隱績”,價值和意義絲毫不亞于事發后搶險救災的“顯績”。(文/魯于)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