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5日訊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以藝術活化鄉村,結合當地民俗文化特色,對鄉村進行藝術化改造,使偏遠山區舊村落變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
7月上旬,山東“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數字產品設計大賽在沂源縣沂河源田園綜合體舉行,來自省內13所院校的16支隊伍在這里的龍子峪村現場采風,創作出頗具創意性的數字媒體作品,展示山東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和豐碩成果。
參賽大學生趙坤鵬告訴閃電新聞記者,“這里不僅環境優美,而且擁有很多藝術大師的藝術館與藝術作品,有著非常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給我們團隊帶來了非常高的創作熱情,提供了大量的創作靈感。”
而在五六年前,龍子峪村還是省級貧困村。由于地處偏遠山區,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闖蕩,只有一些老人在村里留守。
“房屋比較破落,思想相對來說比較陳舊,生活也比較單調,就是在家里看看電視,偶爾出來散散步。”沂源縣魯村鎮龍子峪村黨支部書記董方新介紹說。
改變源于2018年,剛剛返鄉創業的龍子峪村村民董方軍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時機,他決定以龍子峪村為核心,和沂源縣共同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
山東省政協常委、沂河源田園綜合體發起人董方軍表示,當時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重視產業發展,覺得只要群眾沒有富起來說再多都沒用。后來群眾生活富裕了,但覺得鄉村里面還缺一些東西。那就是缺了一種文化,缺了一種精神。
為了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董方軍邀請了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山東財經大學教授等國內外藝術家、文學家、專家學者對鄉村進行改造。
“名家們有很多成名的作品,并且告訴我他們的成名作品多好多好。我說不行,必須創作出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和村里的群眾有聯系的,而且是駐地創作的這種作品。”董方軍在和藝術家、文學家溝通時說。
按照這種理念,藝術家們將傳統村落與現代藝術創新性組合,建起了劉玉堂文學館、李心田文學館、山東大學作家班文學館等20多處免費開放的場館,并現場創作了現代裝置藝術、紅色文化、傳統雕塑等文化藝術作品。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設計師孟嬌表示,她們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選取一處舊的房屋,保留原有的建筑結構,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坯和石材對房屋進行改造,結合劉玉堂先生的鄉村文學風格,使整個場館既有鄉土味又有文藝范。
如今,漸有名氣的龍子峪村不僅每天接待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參觀學習,還吸引了像孟郊一樣的40多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同時,音樂會、戲劇節、藝術展、體育賽事等多種文體活動也經常上演。
“我們在閑暇之余到我們的藝術館去看去聽,通過他們的熏陶和感染。我們去敲敲鑼、打打鼓、唱唱歌,我們的文化生活比以前是更加豐富多彩了。”沂源縣魯村鎮龍子峪村村民董繼興認為。
和龍子峪村一樣,沂河源田園綜合體內的劉家坡、姬家峪等7個行政村也將傳統民俗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并和周邊的18個村莊共同創建起山東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真正走出了一條“藝術活化鄉村、文化浸潤田園、產業富民興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被濟南、泰安等多地借鑒推廣。
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張凌云認為,有了這種文化的挖掘和自己文化的這種傳承,讓大家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會有非常強大的自信心,同時也會有一種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