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4日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山東通過不斷完善健全實驗室布局和體系建設,讓重大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發展。
記者在濰坊的一家博物館內發現,一臺小小的智能消防機器人正在進行巡檢工作。當遇到煙霧或者是明火的時候,它內部搭載的智能傳感系統將精準識別并且報警,利用高壓水泵消除火災隱患。
濰坊風箏博物館安全管理負責人賈順合告訴記者:“減輕了我們館工作人員的壓力,它能夠提前發現火情,鎖定火源,及時撲滅初期火災。”
對于機器人來說,進行這一系列復雜的運算,需要十幾種高科技模塊協同完成。這些模塊從設計、研發到孵化全部來自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水動力平臺。近年來,山東梯次布局構建“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 ,匯聚重大技術集中攻關。水動力平臺就在這個體系下誕生,它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山東大學、濰坊市政府等單位共同成立。
山東大學水動力研究院院長張霄說:“國家實驗室平臺,它有很多的學科支撐和科研攻關點,山東大學提供很好的人才培養支撐,濰坊提供很好的政策支撐、平臺支撐,像是一棵榕樹,你扎完根之后那你就能夠一木成林。”
有了實驗室成果,要想實現產業化,就必須培養一支應用研究團隊作為轉化主體。為此,省、市和坊子區科技部門雙管齊下,圍繞水動力平臺部署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高能級平臺,山東大學也拿出名額,在平臺設置研究生培養點,共同保障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有機融合。
濰坊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高玉國告訴記者:“出臺支持這種研發和產業融合的一些政策,從項目建設、人才吸引、生活保障有針對性的支持,搞教城融合、產城融合,推動平臺和人才的互為支撐,互為促進。”
在多方努力下,水動力平臺集中計算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相關學科,組成共性技術攻關團隊,先后突破火險識別算法、耐火材料和高粘消防液等多項技術突破,并依托大科學實驗裝置平臺迅速完成中試放大試驗,僅用半年時間就具備了產業化能力。眼下,水動力平臺把這個模式復制推廣,通過成立孵化公司,將十幾個高科技產品推向市場。
“反饋市場信息對接到我們的研發團隊,再去促進新的更多的科技成果的研發,在實驗室平臺、創新鏈和人才鏈的基礎上,縫合了產業鏈和資金鏈。”山東坊能新動能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飛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山東已經建成1家國家實驗室,2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9家省實驗室和261家省重點實驗室。到2025年,山東將圍繞“十強”產業特色,全面建成從基礎科學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化接續聯動的實驗室體系。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表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1313”實驗室體系加速形成,從基礎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成果轉化到應用示范全鏈條設計,持續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發展。”
閃電新聞記者 于瀟 李濤 濰坊臺 孟曙光 岳鑫 通訊員 劉凡子 陳世德 喬仕杰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