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5日訊 說起非遺技藝,很多人會想到“歷史久遠”這個詞。曾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非遺手工藝,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的一方見證。
但是若放在“Made in Shandong”的語境下,你會驚喜地發現,它還是一部穿越時光的活字典。
比如蹴鞠,這款以皮革包裹米糠支撐的“皮球”,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民間當紅娛樂項目,傳到漢代變身兵家練兵之法,再到宋代成為一項著名的演藝事業,并創新出冰上蹴鞠的新形式。這其中的發展路徑,既能解惑如今國人對足球摯愛的原因,更寫就一項體育運動的鮮活演變史。
還有魯班鎖,這種不用釘子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就能連接支撐的神奇所在,既呈現出千年前的手辦之貌,還從一個側面展現出山東人的非凡智慧。
當然,山東人會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其實即便放在眼下,新時代的“Made in Shandong”也有其契合時代發展的新樣貌。
即為“非遺”,更需要傳承和保護。如何找到非遺技藝新發展的可能?跨界合作、技藝創新是“Made in Shandong”呈現出的探索方向。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第24屆冬季奧運會上,一本讓人眼前一亮的“2022年虎虎生威月歷”,來自楊家埠木版年畫和冬奧元素創新結合。其中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稱為全國三大木版年畫。
一張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楊家埠木版年畫,要經過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等多道制作程序,不但費時費力,還極為考驗制作者的手藝。但如今制作者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嶄新的佳作。
圖/楊家埠木版年畫,來自視覺中國
如果將山東的非遺手工技藝與時尚結合,還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在山東臨沭,柳編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柳編。可以說,柳編已經是臨沭農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來,不少當地產業領頭人通過聘請國外設計師或者在國外組建設計團隊的方式開發原創柳編工藝品品牌,實現老技藝的新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臨沭的柳編手藝人認識到,在以柳條為媒介對傳統技藝進行再創作的工程中,與國外設計團隊合作能快速直接地學習到其設計思維,的確能為手藝技藝融入創新活力。
而另一方面,如何在保留非遺技藝精華的同時,實現更為職業化和專業性的發展,臨沭也分享其探索經驗。當地依托職業中專、農廣校等培訓學校每年開展的柳編技能培訓,臨沭走出了一條“學校+企業+農民”的培訓模式,既培養了柳編技術能手,凝聚起更多社會力量,還實現了專業化的發展,用傳統手工藝帶動地方建設。
如今在臨沭,從杞柳種植到編織加工,從產品研發到出口銷售,柳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頗為壯觀的特色產業化集群。2020年,其柳編產品的出口額超過16億元。
不難看出,“Made in Shandong”正以更為親和的方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當中,并以不可替代的特色產業之態帶動著地區經濟發展。
不失歲月沉淀之美、不缺時代創新之義。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眼下,一場規模浩大的“山東手造”推進工程正在山東各地鋪展開來,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突出創意引領、創新驅動,讓“山東手造”成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壯大文化實力的重要支點、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載體、擴大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的過程中,持續不斷地綻放其獨特魅力,這大概就是“Made in Shandong”最美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