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7-02-17 09:39:02
假設iPhone迎來“美國制造”,那會帶來什么?有一項估算這樣顯示,若蘋果公司在美國進行產品組裝,那一部iPhone的成本大約增加30至40美元,若零部件也搬回美國制造,其成本可能增加100美元。
即便如此,“制造業回流美國”,已成為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的施政重點之一。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宮后,在促使企業向美國本土回遷生產線一事上可謂“操碎了心”,他不斷向大公司施壓喊話,聲稱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歸”到底靠不靠譜?在這背后,會否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會否對“中國制造”產生影響?
有中國企業高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應一味談“狼來了”,應對這一問題進行細分探討。特朗普政策對制造業產生的影響,可能更多集中在新興產業。
亞洲供應鏈凸顯重要角色
“買美國貨、雇美國人”,特朗普一上任即高喊這一口號,欲通過“制造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
但無論怎樣,要實現“美國制造”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民1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應籠統地談特朗普提出的制造業回歸,應該進行細分,而不是一味喊“狼來了”。
美國“制造業回歸”是否會對“中國制造”產生影響?
“有些行業肯定會造成一些影響。”不過,吳建民對記者表示,“整個世界制造業的格局基本已經形成,尤其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么多年來已形成。(美國制造業)全面回歸,它做不到,也沒必要。”
“可能更多的回歸,是一些傳統企業中涉及到國民消費比較重要的產業,或一些新興產業回歸。但是真正把一些傳統產業包括服裝等都回歸美國,不大可能。”吳建民認為。
在他看來,預計重點還是圍繞高科技、新型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進行回歸,“而不是簡單地將在中國形成的世界制造工廠的產業都回歸到美國,這不大可能。”
為什么不可能?吳建民對記者分析說,一是美國的人口素質、數量決定了這種不可能性;另外,世界反恐形勢嚴重,也不可能讓海外勞工進入美國。就算是解決美國本土人口、藍領工人的就業問題,但藍領工人也不可能做這些傳統工作。
“很大的問題是美國這邊沒有這種技術工人。”Sean在美國工作多年,他同樣對記者表示,“工廠除非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要不然去哪里找技工?”
正如蘋果公司CEO庫克所言,更嚴重的問題在于,美國勞動力缺乏進行大規模先進制造所需的技術。而且,還缺乏目前在中國形成的供應鏈。
對于特朗普承諾的“制造業回歸,創造就業崗位”,美國《華爾街日報》此前的報道也提及,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面臨著亞洲復雜的電子產品供應鏈和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兩大障礙。
上述報道舉例說,幾年前,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捷普科技急需迅速提高其電子組件的產量,該公司在中國用了不到6周時間就新增了3.5萬名員工。
在外媒看來,捷普科技的經歷凸顯出中國流動務工大軍和有數十年歷史的亞洲供應鏈在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的重要角色。
“將產生巨額成本”
盡管“美國制造”在短期內很難實現,但特朗普一直沒閑著。他曾喊話汽車企業,要么在美國本土制造汽車,要么就繳納“一大筆邊境稅”,并把豐田、通用汽車等大企業挨個敲打了一遍。
為吸引這些大企業、包括蘋果公司在內回美國建廠,特朗普還承諾減少“條條框框”,希望通過貿易政策的調整,將制造業重新帶回美國。他曾開出誘人條件,稱將把企業最高所得稅率由35%降至15%,幅度非常大。
但現在看來,iPhone的回美之路顯然漫漫。就在15日,蘋果公司首席財務官Luca Maestri放話,即便蘋果在美國生產多數產品,但多數供應鏈仍存在于海外。若蘋果公司和所有供應商將多數制造廠遷回美國,這將產生巨額成本。
不過,特朗普的喊話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比如說,蘋果的供應商富士康,就正在考慮投資70億美元,與軟銀合作,在美國生產面板。
大約一個月前,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正式表示,在討論于美國新建液晶面板工廠。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如果實施本地化生產,將降低運輸費用等成本。但也有人擔心,如果新工廠得不到政府部門的支持,昂貴的人工費將導致生產成本膨脹。
當然,富士康方面也在打著自己的“算盤”。郭臺銘已經提出,希望在美國獲得廉價的土地和電力,期待美國能滿足條件。
貼上“高大上”的標簽
“中國現在人工成本也貴了。”Sean對記者說。
不過在Sean看來,“即便如此,(美國制造業回歸)對中國也不會有什么影響。產業鏈、技術都在中國。(中國的)人工成本再貴,也比在美國新訓練員工、開始生產等要更經濟。”
有關中美制造業成本的大討論,曾在去年12月福耀玻璃于海外設廠時被引發。
中國的制造成本和美國相比,如何?吳建民感嘆,在成本方面,現在有些行業,中國已經是世界最高的了,沒什么差距了。
“企業經營是講一個綜合成本,最終產品的價格是綜合成本的產物。”吳建民說,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一些行業已經沒什么優勢了。
如今,再加上“制造業回流美國”,“中國制造”未來的應對方式之一顯然是貼上“高大上”的標簽。吳建民對記者說,一方面,企業只能走“高大上”的路線,從事高科技,不斷進行創新。
此外,他還談到減稅。畢竟,“現在稅收制度是前幾年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制定的。”
事實上,美國的減稅措施預計也將對中國帶來一定影響。
“美國如果將稅率從30%降低到15%,給我國帶來的挑戰是非常嚴峻的。”在去年12月舉行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現在一些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都在外遷,我國的優勢是一般制造業的性價比較高,如果美國大幅度減稅,就縮小了性價比優勢,這樣國內就會遇到更大困難。”
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歸美國”政策能否成為現實,各方爭議較大,也需要一定時間的觀察。但無論如何,一個事實是,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挑戰,與此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分析人士看來,形成創新能力模式,加大發展空間,通過減稅降低企業負擔,無疑都有利于增強“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