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7-02-06 08:23:02
去年我省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三去一降一補”效果顯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在一撥撥改善民生的政策中,人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2017年,轉型、脫貧等工作依舊面臨重重挑戰。今起本報推出“2017加油干”欄目,聚焦我省今年工作重點,關注基層民生期待。事在人為,讓我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吧!
去年全省現行標準下151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超額完成全省120萬人年度減貧任務。其中,青島、淄博、東營、威海四市基本完成脫貧任務,實現省定貧困人口脫貧,其他市也超額完成脫貧任務。過去的一年,我省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與會代表、委員認為,今后,在繼續鞏固扶貧成果的同時,如何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建立持續性脫貧機制,將是更大的挑戰。
一群黃粉蟲讓李老漢過了個“寬裕”年
推著老伴去趕大集,買回一大堆年貨,又去村里割了一大塊肉,剛過去的春節,淄博市高青縣高城鎮東劉村66歲的老漢李月星過了個“寬裕”年。李月星的老伴有殘疾,右側大腿以下截了肢,干不了活,他們只能在家守著六畝地。本來李月星出去給別人打工,一年也能賺上一兩萬,可是上了年紀,能干的活越來越少,七年前一次劇烈的腿疼,又徹底把他從工地上拉回了家里。由于老伴身體不好,李月星只能把地租出一部分給別人種,一年下來,家里各種收入加起來還不到5000塊錢。
“沒錢可以少吃點,但是有時候心里難受啊。”憶起前兩年的艱苦歲月,李月星嘆了一口氣,“自己家孩子結婚,四鄰八舍都來隨禮,可輪到人家辦喜事,咱的錢都拿不出來,你說這是什么滋味兒?”
可今年他咋就“寬裕”起來了呢?2016年,根據鎮上優勢產業,高城鎮政府確定了三個扶貧增收項目,供貧困戶選擇。正是借著這個機會,尚有勞動能力的李月星和老伴選擇了黃粉蟲養殖,養殖架子和盒子先“賒賬”,附近黃粉蟲養殖公司的技術員每周都來指導,直到李月星和老伴上了手。“黃粉蟲好養,兩三天喂一次食就行,工作量也不大,去年賺了8000塊。”
“2017年了,我養蟲子也熟悉了,準備多養一批,養殖收入就能超萬元。”李月星信心滿滿。
古樹也能入股合作社,年收入增五六倍
李月星的脫貧是我省扶貧工作的縮影。記者從省扶貧辦獲悉,2016年,全省現行標準下151萬貧困人口已脫貧,超額完成全省120萬人年度減貧任務。其中,青島、淄博、東營、威海四市基本完成脫貧任務。
扶貧,關鍵是要立足本地實際,積極探索符合本地的扶貧模式。對此,省人大代表、夏津縣委書記才玉璞深有體會。夏津縣之前是一個省級貧困縣,一共有25個貧困村,貧困群眾達2.5萬人,僅這一輪扶貧行動就幫助1.6萬人脫貧。
夏津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尤以種棉花聞名,于是當地政府引導貧困戶把土地流轉出去,把土地集中起來搞規模種植,然后對貧困群眾進行專項技能培訓,引導他們去棉紡廠打工。“這樣,貧困戶既可以分紅,又能掙到工資,收入就有了保障。”才玉璞說。
旅游業也是夏津縣扶貧工作的一大抓手,依靠當地黃河古道留下的千年古桑樹群。當地政府鼓勵農民種植桑樹,或以古樹和土地入股旅游合作社,或發展農家樂,同時引導農戶對桑葚進行深加工,實現資源多重利用和收入來源多樣化,一些農民的收入比前些年增長五六倍。
省人大代表、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黨支部書記徐林收所在的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村位于高密市西部,距離市區幾十公里,是個邊遠村莊。”
如今,松興屯村通了公路,村民全部住進嶄新的“別墅”。黨支部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里1600畝土地實現了100%流轉,并種上了大棚。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入股等多種形式,一年下來每戶可收入10萬元。
精準識別才能對癥下藥防“復發”
截至2016年底,我省還有省標下農村貧困人口464781戶、896118人,其中國標159382戶、311049人。在2017年,將實現896118省定標準貧困人口的脫貧。
雖然貧困人口數量減少了,但是任務并不輕松,貧困往往有復雜的現實原因,因此如何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成為扶貧工作的重要挑戰。省人大代表、夏津縣委書記才玉璞認為,要防止返貧,就一定要把精準識別的工作做到位,搞清楚導致貧困的原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防止“復發”。
省扶貧辦相關人士表示,要加強對這一部分貧困人口的政策兜底和保障。比如青島市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兜底,由財政全額補貼農村貧困人口居民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費。臨沂市實行包括意外傷害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險種的“扶貧特惠保”,推廣大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障補償后,剩余部分按比例再給予補償。
有些人貧困是因為身體上的老弱病殘,還有部分貧困戶主要是由思想上的問題導致,比如說懶惰。盡管山東的扶貧工作走在了前列,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扶貧干部認為仍然需要加強對部分貧困戶“思想脫貧”工作。
省人大代表、夏津縣委書記才玉璞說,最好的老師在實踐中,比如為這部分貧困人口提供進工廠打工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外界、了解新知,看到與其他人的生活差距,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利于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能否持續性脫貧,關鍵在農村集體經濟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現實情況是,很多貧困戶自身素質和所處的自然環境較差,本身不具備‘漁’的能力,如果再沒有相應的脫貧機制,沒有持續性的收入,這部分人很容易就會返貧。”省政協委員、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侯風云說。
說到持續性脫貧的關鍵,侯風云分析,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必由之路,對確權后的農村土地進行流轉,成立村集體合作社。對于村民來說,土地流轉的費用將成為一部分財產性收入,比如有的地方一畝地每年給1000元補貼。有些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的形式,那么就會有股權收入。此外,通過田間管理或是其他形式參加合作社勞動,又會有勞動性收入。有了財產性收入、股權收入和勞動收入,貧困人口的持續脫貧就可以實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