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10-21 09:59:10
原標題:企業故事 | 海信:競逐“世界一流”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企業故事 | 海信:競逐“世界一流”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近日,位于香港東路88號的海信集團新全球總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法國、日本、墨西哥、斯洛文尼亞、南非等國家的近100名海信外籍員工聚集于此,參加五年一次的大聚會。
今年是海信55周年。這座恰好于今年剛剛啟用的新總部,被命名為“海信國際中心”,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所有海信人——要以此為新的起點加力全球化,實現“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成就世界一流品牌”的新目標。
位于香港東路88號的海信集團新全球總部——海信國際中心。
全球化,是海信近二十年發展的核心關鍵詞。2004年,海信提出“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戰略,自此開啟了從地方企業成長為國際化大企業的新篇章。但海信內部的人都知道,在將全球化發展的壯志雄心宣之于口之前,海信就早已將自己放在全球坐標系中思考企業經營,并將“世界一流”作為對標方向,以此引領企業持續向上發展。
誕生于青島的海信,與這座城市一樣具有開放的基因和眼光。找到全球最先進的,并以此為榜樣,是海信自發展之初就有的一種近乎本能的追求。從最初選擇引進更貴但更先進的生產線,到堅定投入自研芯片;從單一經營家電業務,到拓展智能交通、光通信、汽車電子等更多產業板塊;從產品全球銷售,到從研發到生產全鏈條全球布局……海信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以全球視野和標準來謀劃的。某種意義上,追求“世界一流”的信念是海信一直以來的夙愿。
55歲的海信距離成為“世界一流”越來越近了。去年,海信集團營業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規模邁上新臺階;海信系電視銷售量市場占有率連續兩年穩居全球第二;能源管理、汽車電子等新業務加速起勢;財務指標之外,海信在ESG領域也成為“優等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海信將從香港東路88號出發,實現企業新的歷史跨越。
技術是永遠的“底盤”
當2022年全球彩電銷量數據公布的那一刻,整個中國電視行業都為之振奮——全球電視出貨量前五品牌中,中國企業占據三席。其中,海信位居第二,是第一臺國產電視機誕生以來中國彩電企業首次實現年度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
家電是中國最早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的產業,早早便直面與歐美、日韓企業的競爭。電視行業的競爭尤其殘酷。由于技術是國外企業主導,中國電視行業從上游核心零部件面板到終端市場定價,主動權微乎其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被動跟跑。
海信何以成為率先改寫歷史的那一個?技術是最堅實的基石。
第一代海信人就知道,技術領先才有市場話語權。中國家電企業最初的發展都是從引進國外生產線開始的。海信之所以能在與國內幾十家企業的競爭中站穩腳跟,離不開在引進最先進技術上的堅持。由此,海信也更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長久發展,就要有自己的技術。
于是,海信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旗幟鮮明提出“技術立企”,并堅定地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為了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海信緊盯行業技術發展方向,提前布局產品研發,在顯像管尚未規模“退潮”之時,就投入等離子系列、液晶系列等新型電視產品的研發生產中;為了能夠提升定義產品的能力,海信果斷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自主研發芯片和模組,不斷縮小與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
從很多年前開始,海信就堅持將每年集團營業收入的5%用于研發。其中至少三成要用于研發下一代產品,以確保海信的技術和產品能始終處于全球產業發展的最前沿。
不能制定游戲規則,就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走。海信早早便立志要開辟一條由中國企業主導的顯示技術新賽道。2014年,經過十余年研發,海信發布全球首款激光電視,交上了自己的首張“答卷”。
出于對技術的重視,海信不斷創新機制,讓技術和研發人員敢創新、想創新、能創新。20世紀九十年代,海信建立海信技術“特區”制度,在研發隊伍中破除“大鍋飯”,大幅度提高技術人員工資,打破論資排輩,建立公平激勵機制。2002年起,海信啟動“科技創新獎”評選,拿出專項資金獎勵取得顯著科研成績的研發人員。此外,還設立獨立于管理崗位的專家升遷通道,更是對主動承擔重大前沿創新性研究課題承擔者給予高額獎勵。
持續的技術升級讓海信擁有了越來越厚實的“底盤”。如今,海信是國內唯一在高端LCD、激光和LED三大互補性技術上全方位布局的企業。多元顯示技術和垂直產業鏈能力構筑了開拓多場景產品、解決差異化需求、競爭增量市場的根基,索尼、三星等曾經高高在上的榜樣,成為海信有能力與之進行正面競爭的對手。
持續培育“第二曲線”
在當前海信的產業版圖中,家電業務之外,智能交通、光通信、精準醫療、汽車電子、新能源等“第二曲線”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海信多年來堅持培育新產業的成果,也是驅動海信向著更具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管理學中常說,優秀的企業是始終保持危機感的。只有頭腦中存有危機意識,才能更早捕捉到變化的趨勢,從而做出應對和調整,實現企業持續發展。對海信來說,尋找家電產業之外的新增長點就是這種危機意識的最直接體現。
“產業結構調整當前看是一碗飯,長遠看就是一條命”,這是早在周厚健掌舵海信時期,海信就作出的判斷。雖然海信的家電業務當時正發展得風生水起,但互聯網及新技術的浪潮已經興起。固守家電業務或許不會在短時間內對海信的生存帶來影響,但要想實現更為長遠的發展,海信就要不斷在產業前沿的高科技領域尋找新的機會和增長曲線。后來,國內家電企業不約而同紛紛選擇開拓新產業,也從側面佐證了海信的前瞻眼光。
智能交通、光通信、精準醫療是海信“第二曲線”中更為外人熟悉的面孔。作為從本世紀初開始就陸續培育的新產業,它們發展的時間都在10年以上,最長的已經超過20年。同海信的家電產業一樣,它們遵循技術驅動的發展邏輯,從最初培育就以行業最高標準為參照。海信智能交通打敗西門子拿下北京奧運會項目的案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與青大附院合作研發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一舉填補中國數字醫療三維影像輔助手術的行業空白,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起步較早的智能交通、光通信早已成為行業的“隱形冠軍”。
正是因為在這些領域的布局,讓海信在不確定性來臨的時候展現出更強的發展韌性。新冠疫情期間,海信依然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就是一個例證。
汽車電子和新能源這兩個較新的面孔,則是海信把握最新全球產業變革趨勢,所作出的最新布局。巧合的是,兩個產業板塊的發展都有資本并購的參與,展現出海信具有全球化眼光的發展理念——不論是培育新產業還是發展新技術,海信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通過開放合作取長補短,推動自主創新水平持續升級以及核心技術加快突破。
瞄準機會就果斷出手并購,其實恰好也從側面反映出海信在培育新產業上的堅定。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在談到對日本三電的并購時就曾明確表示,海信與三電具有各自的產業基礎,把雙方的基礎能力和產業優勢疊加到一起,從汽車電子到智慧交通,海信未來就可以在這個賽道上進行產業升級,拓展出一個新的成長型業務。2023年,海信汽車電子相關產業的收入突破100億元。
隨著全球技術革命加速演進,相信海信還會有其他的新產業布局加入“第二增長曲線”中。
堅定不移“造船出海”
2023年,海信集團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其中,海外收入858億元,占集團總營收的43%。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營收中自主品牌收入占比達到85.5%。
在海信,自主品牌占比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全球化指標,某種意義上比海外營收占比被更多地強調。“大頭在海外”不是一個僅僅追求速度和數字的目標。“海信不要沒有自己品牌的國際化”,早在海信開啟全球化發展之初,這句話就在內部被反復提及。彼時,很多企業通過OEM“借船出海”。這條路相對容易,但卻不是海信想要的。出海和全球化是事關海信長遠發展所作出的戰略選擇,是海信打造百年企業的一次重要落子,只有依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才能實現。OEM能夠讓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提升在全球市場的銷售額,但對于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并沒有多大作用。
從最初自主品牌營收占比不足10%,到今天超過85%,海信在“造船出海”這條最難的出海道路上走出了足以值得驕傲的成績。這得益于海信一直以來堅持的自主創新,也離不開海信逐步摸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球化策略。
做好本土化是至關重要的一招。企業的全球化只有落到一個個國家和市場上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停留在戰略層面的“空中樓閣”,因此必須關注不同市場的本地化需求,并提供相應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
不論是面對歐美等傳統高端市場,還是面對“一帶一路”國家等新興市場,海信都堅持貫徹本土化策略。每到一個市場,便努力實現研產銷本土化,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贏得當地消費者口碑。在法國,海信巧妙抓住消費者喜歡新興高科技產品的特點,開發一系列冰箱產品,成功敲開市場大門;在南非,當地女士喜歡在做飯時照照鏡子,海信便推出黑色鏡面冰箱……
為了能夠支撐本土化運營,海信不斷優化全球化組織結構布局,逐步構建起從研發到生產制造,再到供應鏈的全鏈條全球布局體系和運營模式。目前,海信在全球設立了36個工業園區和生產基地、30所研發機構、64個海外公司和辦事處,全球供應鏈合作伙伴超過4500家。
今年,海信宣布再次啟動升級,將構建6大全球區域運營中心,由單引擎升級為多引擎驅動模式,加強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研發、本土化人才培養,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體育營銷更是不能不提。海信在企業經營上一直以穩健著稱,但在體育營銷上卻展現出了敢于冒險的一面。以最早的贊助澳網公開賽為起點,海信在體育營銷的路上已經走了16年,與全面布局全球化的時間幾乎相當。從澳網、F1紅牛車隊、美國納斯卡汽車賽,到連續多屆贊助歐洲杯、世界杯等全球頂級足球賽事,海信一步步從體育營銷新手成長為“頭號玩家”。
盡管體育營銷花費不菲,但對海信來說卻是一筆十分值得的投入,不僅解決了向陌生國家客戶和用戶解釋“我是誰”的問題,并以長期主義的態度贏得信任,大大加速了品牌的全球化進程。一個最新的例證是:今年1至9月,海信海外收入實現719.6億元,同比增長15.4%。
以長期主義理念踐行ESG
“海信集團將不晚于2026年實現運營碳達峰,不晚于205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10月16日,賈少謙在2024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上對外透露了海信的碳中和時間表。他同時透露,海信已經制定了“Hi GREEN”碳中和行動藍圖,將圍繞低碳運營、低碳產業鏈、低碳產品及服務等方向加快落地。顯然,在積極踐行ESG上,海信正在邁出越來越大的步子。
企業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管理學中的恒常課題。大師德魯克的一個觀點最為經典:企業是社會的器官,任何企業得以生存,都是因為它滿足了社會某一方面的需要,實現了某種特殊的社會目的。在他看來,企業不能僅僅為了滿足自身的目的而存在,企業的目的必須超越企業自身。換言之,一家企業如果一味追求利潤等財務指標的最大化,而不考慮企業的社會價值和影響,是無法長遠發展的。
企業規模越大,就越需要關注對社會的價值;反過來,社會價值的高低也成為衡量企業優秀與否的全球通行標準之一。如今的海信已經成為一家營收超2000億元量級的企業,在全球擁有10萬余名員工,每年生產數千萬臺家電產品,對社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是其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形象。
海信將踐行ESG作為重要抓手。在綠色低碳上,海信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研發、生產、供應鏈各環節。目前海信已打造了3家零碳工廠、1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海信白色家電產品一級能效占比已超過70%,海信激光電視能耗僅為同尺寸液晶電視的三分之一。自2020年以來,海信集團單位產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17.3%。剛剛入選全球燈塔工廠的海信日立黃島工廠,通過利用數智化技術實現了能碳精準管理和能耗精準控制,勞動生產效率提高49%,生產成本降低35%,單位能耗降低13%。
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在“一帶一路”國家的例子最為典型。海信南非產業園為當地創造了1000多個直接就業機會、5000多個間接就業機會,并積極投身當地公益和慈善事業。海信的到來,一改亞特蘭蒂斯工業區此前治安較亂、失業率高的狀況,讓當地居民生活越來越好,當地員工的代步小汽車停滿了園區的院子。
“放眼世界,一流企業必然有著一流的ESG表現,有著一流的公司治理水平。”賈少謙說。今年年初,海信在集團董事會下增設了ESG委員會,作為統領部門推進ESG各項工作落地執行。未來,海信將以ESG建設為抓手和契機,不斷促進董事會的多元化,不斷優化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朝著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加速前進。
信如初,創未來。一直以來的堅定和努力,讓海信未來可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