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4-06-29 14:49:06
原標題:山東省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山東路徑” 到2035年實現新增耕地24萬畝
來源:舜網
原標題:山東省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山東路徑” 到2035年實現新增耕地24萬畝
來源:舜網
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是拓展農業生產空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6月28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現有鹽堿地近900萬畝,改造利用潛力很大,是增產增收的“后備糧倉”。我省將鹽堿地綜合利用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專家委員會,印發試點方案和實施意見,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治理,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山東特色的鹽堿地綜合利用之路。
2022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批復山東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試點在東營市具體實施,總規模17.98萬畝,可新增耕地3.48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11.59萬畝,年增產糧食7300萬斤。為規范試點項目實施,制定印發了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導則、驗收規程、后期管護利用辦法等3個指導性文件,強化先進技術集成,鼓勵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田”。目前,東營市40個試點片區已有33個開工建設,計劃新增耕地3.16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9.38萬畝,分別占試點總任務的91%、81%。
近年來,我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化學、生物、農藝等措施,強化技術集成,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工程治理方面,通過土地平整、鋪設暗管等措施,切實增強中重度鹽堿地排鹽效果。比如,東營市墾利區在1.1萬畝試驗田中推行“封域雙層真空負壓阻控綜合技術”,上層洗鹽和下層控鹽“雙管齊下”,土壤含鹽量由16‰降至3‰。農藝改良方面,綜合采取有機培肥、間作套作等措施,提升鹽堿地改良治理效果。比如,黃三角農高區探索實施“小黑麥—甜高粱輪作”“燕麥—甜高粱輪作”等種植模式,凈收益可達1600元—1775元每畝,較傳統“玉米—小麥輪作”增加52%—69%。生物改良方面,充分利用植物適鹽、吸鹽特性,以植物為載體實現鹽分移除目的。比如,壽光市國有機械林場推行“抽鹵曬鹽、降低水位、林鹽結合”模式,將林區地下水埋深由1米降至2米以上,表層土壤含鹽量由5‰降至1.5‰。
近年來,我省聚焦生物育種、產能提升、生態化利用等領域,加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切實強化科技驅動力。落地了一批高能級平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先后建設,創新引領作用更加凸顯,鹽堿地國創中心總部引進各類專家團隊108個,集聚科研人才1000余人。選育了一批優良品種,成立鹽堿地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篩選培育小麥、大豆、水稻、高粱等耐鹽堿新品種(系),推廣面積80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2億元。比如,耐鹽堿大豆“齊黃34”畝產達302.6公斤,“濟麥60”在3.3‰鹽堿地平均畝產達到511.9公斤,多次打破中度鹽堿地小麥高產紀錄。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圍繞鹽堿地地力提升與培肥、高效生態共生系統構建等,推廣應用科研成果100余項。比如,“鹽堿地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獲農業農村部糧油生產主推技術,在含鹽量2‰—3‰地塊上可增產20%—30%,農戶畝均增收350元以上。
我省強化多元利用,堅持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深層次挖掘鹽堿地增產潛力。目前,全省涉及鹽堿地區域池塘養殖面積約200萬畝,水產養殖產量180萬噸,漁業產值超470億元,羅布麻、中國檉柳等強耐鹽堿植物種植面積發展到20萬畝。強化龍頭帶動,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和農戶的帶動作用,加速推進產業模式由“單一產品”向“全產業鏈”轉變。比如,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立足鹽堿地小麥產業發展,在省內外建設優質小麥種植基地270萬畝,帶動35萬戶農民年增收5.1億元。強化品牌建設,培育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大米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
下一步,我省將堅持綜合施策、久久為功,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要素保障,積極穩妥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加快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山東路徑”。到2035年,實現新增耕地24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410萬畝。
原標題:我省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山東路徑” 到2035年實現新增耕地24萬畝
作者:張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