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12-05 16:32:12
原標題:記者蹲點丨不想跟兒子進城的老兩口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記者蹲點丨不想跟兒子進城的老兩口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金立紅 德州報道
2023年12月,83歲的張振華和82歲的妻子宋淑蘭仍住在他們的小院里。
小院是二人結婚時就蓋好的,曾經院里養著牛、羊、豬、雞,還有小狗、小貓。夏天的時候,院墻上爬著絲瓜蔓,秋天的時候,豆角秧子蔓延四處,冬天院里還有新鮮的白菜和蘿卜。張振華每天醒來,會拿著掃帚打掃院內的紅磚地面,早早地將家中牲口喂好,宋淑蘭要給孫子孫女做好早飯,打發他們上學,再忙活著喂喂雞。
四方小院里種的白菜
后來他們年紀大了,孫子孫女都外出上學或是工作,院落里長了雜草,老兩口以前養過的豬、牛、羊也漸漸地賣掉了,只剩下了幾只散養的雞和一只橘貓。別說是飼養院里的牲口,他們就連給自己做飯也沒有以前利落了。
但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愿意跟隨兒子去城里生活。
不搬走的理由有很多
83歲的張振華得了小腦萎縮,記性不太好,性格也開始變得像個小孩。11月底,兒子張長峰和兒媳李桂英回來看他,他很高興,隨后從衣柜里拿了2000塊錢就要出門買東西。兒媳攔下他,給他塞了一把零錢,又把那2000塊錢放回了衣柜。
“他對錢沒概念了,拿了就出門,實際上就買些熟食,買點他兒子愛吃的豆腐皮,50塊錢都不一定能花得了。”兒媳李桂英說,從老人開始忘事開始,她幾乎每周都會從城里開車回老家,包點水餃、餛飩,或者做點能放得住的肉丸,給老兩口存在冰箱里。
每次回來,兒媳李桂英都會勸老兩口去城市的樓房里住,“家里太冷了,還要生爐子,樓上有暖氣,你們去了我們也能放心,不用每周都回來了。”張振華還是不答應,“樓上不透氣”“沒有認識的人”“老家的街坊等我回去”“不方便”等等都是他拒絕的理由。
李桂英跟老爺子溝通不了,宋淑蘭倒是沒拒絕,但老兩口得在一塊兒生活,李桂英也只能作罷。
宋淑蘭發現水管插電后不供水,只能等兒子回來后再修理
11月底,李桂英和丈夫一周內回來了兩次。第一次他們把院子里的廢舊紙箱和鐵皮收拾出來,送到廢品回收站,連帶著幾年前的一輛廢舊電動三輪車都一起賣了。雜草和枯樹葉被清理后,院子寬敞了許多,顯得老兩口在院子中間種下的白菜葉子都亮了不少。
三天后,李桂英又回來了。這次她提前商量好,把老兩口不知道睡了多少年的舊被褥扔了出去,換上了新被褥。舊的被褥棉絮都有些發黑,掂著沉、摸著涼,但老兩口一直不讓扔,現在總算同意了。李桂英心里也舒了一口氣,“這樣怎么也能暖和一點。”
老兩口倒沒覺得冷,前幾年兒子給他們把木板床換成了土炕,一入冬張振華就開始點火燒炕了,直到次日上午,炕頭都是溫熱的。
智能手機不如和街坊打牌有意思
關于將老兩口接到樓上住這件事,李桂英也成功過,但僅僅住了幾天,張振華就會問什么時候能回去。
對于老兩口來說,在樓房住最大的困難不是做飯,而是出門。
張長峰和李桂英都需要上班,白天老兩口自己在家,在兒子兒媳的指導下,兩人學會了按電梯。但有一天下樓散步時卻忘了帶鑰匙,他們只能去物業大廳等著。物業給張長峰夫妻倆打了電話,夫妻倆急火火地回來送了鑰匙又趕回去上班。
在農村的小院里出門哪需要帶鑰匙?整個村子的人都熟稔,出門把門栓一插就行,哪怕是虛掩上,也不用擔心有人闖進家里偷東西。在城市不一樣,白天的時候,老兩口坐在沙發上,就像坐在老家那張硬邦邦的木椅上一樣,身板很直,看著電視。直到天黑了,兒子兒媳下班回來,家里才能熱鬧些。
以前老兩口飼養著很多家禽,現在僅剩一只貓
村里從前也是熱鬧的,但后來出門務工的人越來越多了,村口坐著的老人也漸漸少了。張長峰說,整個村子有700多人,現在還住在村里的也就100來位老人了,“年輕的帶著孩子在縣城上學,只有春節才能回來,這時候的村莊才像個村莊,但有些人只是大年三十在家待一天,大年初一就走了。”
在樓房居住的那段時間,宋淑蘭還算“聰敏”,學會了怎么使用智能手機打視頻電話、發語音,也很快學會了用燃氣灶做飯,但她也僅能熬粥,炒菜的活計要等兒媳回來以后接手。年紀大了以后,她做飯也沒有以前利落,太重的鍋端不動,切菜也變得緩慢。
剛開始兒媳教她用智能手機的時候,她感覺很新奇,“怎么點一下手機就能看到人了,真了不得。”對手機有新鮮感的時候,她還會刷視頻,看著樂呵一會兒,但時間長了,她還是覺得不如跟老街坊打打牌有意思。
只能從手機上多看孩子幾眼
有了智能手機以后,宋淑蘭更盼著接到孫子孫女的消息。
張振華和宋淑蘭有兩個兒子,老大張長峰家里有老兩口拉扯大的孫子文昊,老二家有從老院子里長大的兩個孫女欣欣和文靜。
文昊和欣欣都是在那張木床上一點一點長高長大的,小時候,他們倆和爺爺奶奶在床上橫著睡很寬敞,長大了就漸漸伸不直腿了。上學后,文昊和欣欣天不亮就要出發,爺爺奶奶輪流做飯,常是疙瘩湯,有時候吃饅頭喝玉米粥,粥里會放好多地瓜。
文昊在濟南工作,離家不算遠,開車一個半小時的距離。但他常上夜班,又很少休班。宋淑蘭跟兒媳抱怨“孩子怎么也不知道打個電話回來”?李桂英就趕緊跟兒子發微信:“最近你又沒跟奶奶聯系嗎?趕緊打個電話。”宋淑蘭接到電話時是欣喜的,她沒有跟孫子抱怨,只是問著,“最近工作怎么樣?累嗎?什么時候能回家來?”
老兩口床頭的藥箱
孫女欣欣在北京工作,她從小就是爺爺奶奶照看大的,女孩子心思細膩,給爺爺奶奶買衣服的同時,還惦記著爺爺的病,時常打電話問奶奶,“爺爺的藥還有嗎?快沒了的時候就跟我說,我用醫保卡的錢買了寄回去。”作為家中的長孫女,欣欣知道爺爺奶奶節儉了一輩子,不舍得讓孫女花錢,所以她每次買藥都說“刷醫保買不用花錢”,這才能讓爺爺奶奶心里踏實些。
為了照顧正在讀高中的文靜,老二家兩口子也去了縣城,現在多數精力都用于照料孩子。
接到孫子孫女打來的視頻,宋淑蘭捧著手機對著鏡頭笑,她知道孩子們長大后不能常回來,對著鏡頭看得很仔細。
爺爺如今變成了“老小孩”
小的時候,文昊是怕爺爺的。張振華對孩子的習慣養成要求嚴格,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挑肥揀瘦,也不能看電視,白天不能在床上躺著。在爺爺的觀念里,小孩子應該多活動,盯著電視對眼睛不好,白天躺著容易犯懶。
十幾年前,張振華走路利落,做事也利落。家里就算有好幾頭牛、一群羊、滿豬圈的豬崽子,還有在院里到處溜達的雞,他都能一一照料好。靠著喂養這些牲口,他每年也能賺不少錢,腰板挺得很直。
但如今的張振華白天在床上躺一會兒就會睡著,也只想吃自己喜歡吃的那口飯。他的飯量比以前小了很多,晚上的時候如果能吃半個饅頭吃幾口菜,家里人就很高興,覺得他心情不錯。
冬天的時候,孩子們最盼著宋淑蘭汆的那鍋豬肉丸子,加上白菜粉條,一家人吃得身上直冒汗。但現在宋淑蘭也沒了那個心氣,低矮的廚房有些昏暗,她也搬不動厚重的鐵鍋,都是兒子兒媳回來給她備點好吃耐放的。宋淑蘭還有個從小養大的干女兒,嫁得不遠,常來給她送只扒雞和糕點。
12月初,李桂英又跟老兩口商量著,“咱過兩天去樓上住啊?等過年暖和了就回來。”這次宋淑蘭答應得很痛快,張振華在旁邊沒有說話。
李桂英想著,哪怕是連騙帶哄呢,最起碼先把這個冬天過了。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皆為化名)
審簽:田連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