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3-08-12 14:25:08
原標題:青島作家楊志軍:我想給青藏高原和青島都留下一部滿意的作品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青島作家楊志軍:我想給青藏高原和青島都留下一部滿意的作品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揭曉。青島作家楊志軍的《雪山大地》以最高票數獲獎。這也是青島文學史上第一部茅盾文學獎作品。
“我正在青海采風。”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楊志軍,他正走在青海的大路上,“獲獎這方面我想的比較少,我一直在忙寫作忙生活,忙來忙去的,不太琢磨獲獎這個事兒。”楊志軍說獲得茅盾文學獎肯定是很激動的,這是對他的認可和總結,也是激勵和鞭策。楊志軍認為獲獎作家都寫得特別好,他打趣說自己的特點可能是“年紀大一些,生活豐富一些”。在他看來,在生活和寫作中奔忙體驗,把作品寫出來才是作家最好的狀態。
楊志軍是當代著名作家,曾任青島市第五屆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環湖崩潰》《海昨天退去》《大悲原》《藏獒》《伏藏》《西藏的戰爭》《海底隧道》《潮退無聲》《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最后的農民工》《你是我的狂想曲》。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當代》文學獎,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等。作品多次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青少年推薦的一百本優秀圖書”。部分作品被譯介到國外。
從《藏獒》到《雪山大地》兩度結緣“茅獎”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當代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文學獎項之一,代表著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度。自首屆至今,茅盾文學獎歷經40載,已評出50余部各具特色的長篇小說。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進行六輪投票,產生了最終獲獎的5部作品(以得票多少為序):楊志軍《雪山大地》、喬葉《寶水》、劉亮程《本巴》、孫甘露《千里江山圖》、東西《回響》。
在《雪山大地》之前,楊志軍曾憑借《藏獒》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很多讀者“認識”楊志軍,也是從讀他的《藏獒》開始。2005年他的代表作《藏獒1》上市即暢銷,在全國書市引起轟動。首印10萬冊很快發完,在青島,更是兩個小時內賣光了第一批書,當時新華書店掛上了“《藏獒》正在預訂”的牌子。之后,《藏獒》三部曲暢銷過百萬,成為中國書市的現象級圖書。2008年,《藏獒》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當年得知提名也是挺激動的。”楊志軍回憶,這份認可也是對他寫作的激勵。
多年來,楊志軍筆耕不輟,最終以《雪山大地》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部長篇小說延續楊志軍所鐘愛的藏地書寫,全景式地展現了藏族牧民傳統社會形態和生活樣貌的變遷。《雪山大地》面世后得到了文學界的持續熱議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同時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今年3月,《雪山大地》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行。與會專家評價“這部作品以寬廣的現實主義視野,雄勁的筆墨生動再現了青藏高原改天換地的巨大變遷,書寫了當地民眾從生產生活方式到價值觀的變化。小說塑造了一群真實生動的文學形象,記敘了新一代藏漢兒女的成長,繪制了青藏高原建設者的精神圖譜”。
《雪山大地》向雪山大地上的父輩們致敬
《雪山大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說以父親20世紀50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調查牧民生活為主線,情節幾乎貫穿了雪域高原上生產、教育、商業、醫療、環保等一系列內容,生動地記載了諸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滄桑巨變的同時,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生態與發展的主題貫穿始終,全景式展現了一部邊疆地區的發展史、一部牧民生活的變遷史、一部雪域高原建設者的精神史。
楊志軍在良友書坊與島城讀者分享《雪山大地》。
“我感恩雪山,感恩生活,感恩草原牧民,我的回報就是不斷地寫出有關青藏高原的作品。”楊志軍在《雪山大地》創作談中寫道:正是有了父輩們的不斷“扎根”,才有了我們,有了我們對青藏高原更加徹底的歸屬感。“父輩們”這個詞從來都是一種詩意的表達和故事的象征,它堪比經過磨礪就會發光的鉆石,而非風吹即散的灰土。“我希望雪山大地的故事能講給更多人,希望在講述父輩們和同輩們的故事時,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連忘返,希望自然之愛也是人心之愛,在廣袤的故鄉厚土上,延續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傳承。”
“我們不僅要有人的理想,更應該做一個理想的人。”楊志軍的寫作有一種堅持,他在第一個中篇小說《大湖斷裂》中寫道:“全部生活就是一種怎樣做人的選擇。”幾十年過去了,關于“人”的探索,幾乎涵蓋了楊志軍的全部作品。他在《雪山大地》中追求“人”的質量,和主人公一起經歷在人性的沖突中如何保有大地賦予的優良品格:我覺得除了愛,一個人不可能再有更靠近“人”的標準的抒發,可以說《雪山大地》是一部關于愛的詮釋——愛自然,也愛社會;愛曠野,也愛城市;愛自己,也愛他人;愛富有,也愛清貧;愛健康,也愛疾病;愛活著,也愛死亡;愛人類,也愛所有的生命。
堅持理想主義書寫兩地現實
在楊志軍的文學創作中,最為鐘愛的就是青藏高原和青島,他總是交叉著寫兩地的故事。“青藏高原是我出生的地方,青島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我想給它們都留下一部滿意的作品。”《雪山大地》正是目前為止楊志軍最為滿意的其中一部。在書寫青島的已出版作品中,楊志軍比較滿意的則是《你是我的狂想曲》。
近兩年,楊志軍筆下關于青島的故事,一部是“眺望‘人’的地平線”的《最后的農民工》,一部是“探討音樂熔煉‘人’”的《你是我的狂想曲》。恰好,這兩部作品與《雪山大地》組成了楊志軍的“理想主義三部曲”,他表示,三部作品在情節和人物上沒有任何關聯,有的只是思想和情感的一致。“我一直覺得一個作家的理想主義一旦泯滅,他的寫作生命就等于垮了一半。如果不堅信理想主義,會辜負讀者的期待。此外,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理想,就會成為一個很乏味的人,如果藝術、文學的存在與理想沒有關系的話,就等于削弱了歷史和文學的力量。”
在青藏高原和青島兩地,堅持著理想主義,書寫著現實故事。楊志軍“近乎固執地把青島寫進了《最后的農民工》”。“其實我也可以編一個城市的名字,不叫青島,這樣寫作起來可能更自由,但我不想這樣,就想一條小路一條小路地去走,在每一個街道都留下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寫作雖然有約束,但好處就是能讓自己的作品變成城市的代言,或者說這是我的一個野心吧,讓青島變成文學中的形象,就如同大家提起我的《藏獒》想到青藏高原,以后提到楊志軍的作品,就能想到青島,這是我最大的夢想。”
得悉獲得茅盾獎的時候,楊志軍正在青海采風,準備下一部作品的創作,“還是寫青藏高原,是一部更多關注當下的現實主義作品。”(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記者 賈小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