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7-11 18:51:07
原標題:望岳談丨考古山東,“海岱一隅”實證中華“多元一體”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望岳談丨考古山東,“海岱一隅”實證中華“多元一體”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周學澤
7月10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濟南舉行。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一直是考古學界的熱點。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在本次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講述了海岱、河套、中原、紅山、長江中下游等區域的文明化演進過程,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文化,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支撐。
以山東為中心的海岱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區域,山東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以《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作報告,介紹了海岱地區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以“海岱一隅”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進程。
山東具有獨特的海陸環境,自從1928年發現城子崖遺址以來,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構建起“扁扁洞遺存(約10000-9000BP)——后李文化(8500-7500BP)——北辛文化(7500—6100BP)——大汶口文化(約6100—4500BP)——龍山文化(4500-3900BP)——岳石文化(3900--3500BP)”這一海岱地區完整的考古學文化譜系。海岱文化初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但中后期和周邊文明區域文化交流互通,以動態的文明化進程逐漸走向“一體”。
海岱文明化的途徑與模式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的真實寫照。從全國各地考古成果來看,經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階層分化,漸漸出現城市,最終出現國家,是一個基本相似的進程。山東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表示:海岱地區高度參與了中華文明起源過程,特別是在龍山文化時期形成了“區域社會”,和周邊文明互通融合步伐加快,成為助推“一體”的重要力量。
和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相對照,可以發現海岱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本次研討會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研究員帶來了《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的項目報告,他說:歷史上海岱文明和中原文明的交流頻繁,相互融合發展的特征很明顯。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主要發展階段是:裴李崗文化(8500—7000BP)文明奠基;仰韶文化早期(7000—5800BP)社會開始分化;仰韶文化中期(5800—5300BP)文明化顯著呈現雛形古國;仰韶文化晚期(5300-4700BP)邁入早期文明社會古國文明;中原龍山文化(4700—3800BP)文明社會發展進程加劇;二里頭文化(3800-3600BP)成熟的形態王國誕生。
對照可以發現,中原龍山文化(4700—3800BP)段直接借用最早發現于山東的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距今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而岳石文化,是繼龍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區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因最早發現于山東省平度市東岳石村而得名,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600年,文化時代大致與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相當。
孫波表示,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海岱地區貢獻了制度文明,比如大汶口文化時期注重血緣和原始宗教,以大汶口文化表現出來的棺槨制度、器用制度,表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規范,對中原地區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大部分家戶形態已經是個體家庭,人的社會屬性增強、家庭屬性減弱,社會進入城邦時代,從現代史來說,龍山文化對于當時“中國文化西來說”是一個有力的反擊。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蚌塑龍形,現藏國家博物館)
海岱地區圖騰的變化,顯示和其他區域文明的密切關系。史前海岱地區的東夷人,以鳥、太陽為圖騰。陶鬹是龍山文化階段的典型器物,其造型宛如一只鳥,代表著遠古東夷人將圖騰融入生活。山東出土鳥形陶鬶數量眾多,青州口埠鎮趙鋪村出土的鳥形鬶和城西南瀑水澗出土的“沖天流鬶”十分精美,瀑水澗“沖天流”陶鬶,整體形狀是一個挺胸揚首的大鳥形象,是國家一級文物。陶鬹由于器型獨特,后為周邊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發現了類似鬶的器物。但商周之后,山東墓葬中漸漸出現龍的形象,這就體現出受中原、紅山、良渚等地“龍文化”的影響。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1987年出土的蚌塑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將中華民族的龍崇拜現象向前推溯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說明在6500年前以濮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大一統文明社會形態已經呈現,而“濮陽和山東很近,受到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
玉器文化考古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工作。玉器在史前和先秦時代,是精英文化的代表,被視為高貴、珍貴、祥瑞、吉祥的物品,是中華精神文明甚至是制度文明的物質載體和符號象征。1991年,在黑龍江雙鴨山市饒河縣小南山遺址發現國內距今最早的玉器,玉器使用推到距今9000年左右,小南山被稱為“中華玉文化的搖籃”,開啟了中國玉器起源的新紀元,從玉器工藝可以看出與興隆洼文化和紅山文化有聯系。山東使用玉器也不晚,在屬于后李文化(8500-7500BP)的濰坊前埠下遺址發現了以斧、錛、鑿等工具類的玉器。
(后李文化 · 玉錛,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出土于山東省濰坊市前埠下遺址。玉錛平面近梯形,器體偏薄,直刃,偏鋒, 兩面各殘留一道切割凹槽。)
(西漢雙龍形玉佩,長11.3、厚0.3厘米,出土于山東省五蓮縣汪湖鎮張家仲菌漢墓出土,現藏于五蓮縣博物館。)
最有意思的是,山東也出現“玉+龍”的文物。比如,在山東五蓮等地,出土西漢龍形玉佩,這不禁讓人想到了良渚文化的“古龍”。在本屆研討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寧遠介紹良渚文化時,談到當地出土了“玉龍”。新石器時代晚期玉龍在東北地區紅山文化與東南地區良渚文化均有所見,其造型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良渚文化玉器中龍的形象較為少見,普安橋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圓雕玉龍成為典型實例。
(良渚文化 玉龍)
出土“玉龍”,是中華龍崇拜和玉文化的結合,是海岱地區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關系加深的“實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綿不斷、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其最初由多個區域文明融合組成,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和海岱文明、長江中下游的江漢(兩湖)和環太湖文明以及東北的燕遼文明。“多元”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創新,最終形成“一體化”的中華文明,這就仿佛一條大河,“支流”最終匯集成“主流”。
考古學是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角”,山東考古人扛牢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實證海岱地區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與中華文明燦爛文化之間的關系,在中華民族起源、形成、發展上作出“山東貢獻”。
策劃 婁和軍
記者 周學澤
相關鏈接:
望岳談丨考古山東,印證中華文明史的“厚度”
望岳談|考古山東,見證中華文明史的“長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