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3-07-11 18:38:07
原標題:瞭望|鄉村振興的沂河源探索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瞭望|鄉村振興的沂河源探索
來源:新華社
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的劉家坡村,曾是藏在深山里的省級貧困村。而今走進劉家坡,村口是一座頗具藝術感的石頭建筑——李懷杰藝術館,順著原生態石板路往里走,地中海風格民宿、粉色石壁雕刻、中式鄉村書院、蓮花石刻噴泉等有序分布,繪就一幅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鄉村新圖景。
這幅圖景,源于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以下簡稱“沂河源”)。2018年,由劉家坡村與龍子峪村、姬家峪村、徐家莊村等7個行政村聯合打造。
五年來,沂河源從文化振興切入,初步探索出以藝術活化鄉村、以教育匯才聚智、以產業夯實根基、以黨建統領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以文化人,打造鄉村生活美學綜合體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沂河源以藝術文化為催化劑,喚醒鄉村沉睡資源,激發出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一個集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于一體的鄉村生活美學綜合體初具規模。
2018年,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實施后,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凌云帶領團隊,對劉家坡村進行藝術改造。他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將傳統村落與現代藝術創新性組合,將坍塌破敗的舊房經土地流轉,改造成特色民宿;將舊屋拆下的石塊、木梁作為建筑材料,修建藝術館、文學館;汲取村民的智慧,讓村民充分參與設計和改造……
2019年,劉家坡村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大批游客。村黨支部書記劉愛菊說,以前劉家坡打眼望去全是光禿禿的石頭。這幾年村子發展越來越好,已有十余人把戶口遷回村里。
以劉家坡村為樣本,沂河源其他村莊也陸續走上了鄉村文化振興之路。沂河源邀請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等國內外藝術家、文學家參與改造,將不同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再造當地文化資源。
截至目前,沂河源已建成“編織系結”藝術館、劉玉堂文學館、李心田文學館、王音璇藝術館、山東大學作家班文學館等免費開放的各類藝術場館20余座,向建設“文化百館”的目標邁進。這里,還定期舉辦特色文化藝術節,開展藝術啟蒙、戶外畫展等多種形式的藝術進鄉村活動,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活動50余場。
“既能找到鄉愁,還能發現藝術。村民和游客都愿意到藝術館走走看看,有一種幸福感。”龍子峪藝術館群講解員、“90后”返鄉青年董雪說。龍子峪作為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已坐擁十幾座藝術館,并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沂河源對鄉村進行全域化、藝術化改造,使村落、民宿變成景觀,既保留了當地民俗文化,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促進了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改變了部分地區以生態為主的農家樂旅游模式。同時,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到來,給村民帶來了前沿藝術理念和全新的文化認知,讓村民視野更開闊、鄉風更文明。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中國鄉村振興魯村論壇秘書長王蔚表示,沂河源最初借鑒日本“直島模式”,從引進到消化,再到結合當地及中國傳統文化再創新,鄉村振興思路逐步清晰,形式也從“藝術活化”拓展為更寬范疇的“文化浸潤”。
以教育才,打造人才培養基地
在6月中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鄉村振興魯村論壇上,王蔚說,魯村論壇既有“頂天”的理論研討,又有“立地”的實戰經驗,構建了“官產學”聯動的交流平臺。
魯村論壇的開展是沂河源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縮影。據了解,沂河源鄉村人才振興路徑是以“領頭雁效應”吸引人才回流,以高端平臺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培養基地蓄積更多人才,實現人才“引進來、培養好、沉下去、留得住”。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發起人董方軍被視為人才振興的領頭雁之一。2018年,山東啟動“魯商回歸”工程,扶持魯商回鄉投資興業。同年7月,董方軍帶著團隊和資本返鄉,與沂源縣人民政府共同建設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
董方軍提出“藝術活化鄉村”,以藝術、文化和產業激活鄉村魅力。他說,“活化”的核心是重新吸引人群和目光,吸引各類人才關注鄉村、振興鄉村。
隨著鄉村面貌和文化氛圍不斷提升,鄉村就業機會增加,沂河源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留鄉返鄉。魯村鎮黨委副書記高源澤說,這幾年,沂河源已吸引40多名大學生返鄉入鄉,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聚才的同時,沂河源人才振興更大的潛力來自人才培養。2020年,沂河源與山東財經大學等機構聯合創辦鄉村振興學院,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山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王邵軍說,鄉村振興學院從高端智庫建設、科研、人才培養等多角度切入,打造鄉村振興的智囊團、校地校企合作的實驗室、各級干部的大學堂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
鄉村振興學院的價值還在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將高校教授、學者帶到田間地頭,現場教授村民果蔬管理新技術,用先進技術培養當地“土專家”,讓知識更接地氣。學院建立以來,已為山東省及全國鄉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致富帶頭人等數千人提供教育培訓和理論研修。
姬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張德海是參加學院培訓的學員之一。受課堂教學啟發,他與沂河源各村黨支部書記探索“共富公司+村集體合作社+民營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就地培育模式能夠有效解決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管理人才在‘引、用、留’中的難題。”擔任鄉村振興學院院長的董方軍說,學院通過“校地企”共辦,正努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知識豐富、能力過硬的基層工作者隊伍。
與此同時,沂河源致力于構建集常規教學、課外實踐、系列論壇、學術交流、理論成果實踐等于一體的鄉村振興平臺和理論研究基地。近幾年,已吸引數萬人前來學習交流。
“打造更具針對性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基地,在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方面具有創新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認為,其價值在于強化鄉村振興教育和人才培訓的需求導向,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以產興村,打造融合發展新業態
在推動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的同時,沂河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引進農產品加工、農資生產等二產項目及電商、物流等三產項目,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式集聚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以文化振興切入的沂河源,強化藝術文化的服務功能,將文化與產業結合,實現從傳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研學式、體驗式、藝術化全域旅游新業態轉變,向集住宿餐飲、旅游觀光、農家體驗、文化服務為一體的多元業態邁進。
在文旅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沂河源探索“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模式,發展循環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將當地以蘋果、伏巴梨、桃等果品產業為主的第一產業與文旅業融合,打造集現代科技農業、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技術推廣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豐富旅游體驗。
例如龍子峪村桃花島,當地精心挑選品種,種植千畝桃園,不同品種的桃花接續開放,花期長達一個多月。每年除桃子成熟后可采摘銷售外,4月份還舉辦桃花節,賦能鄉村旅游業。
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沂河源還注重產業鏈式集聚發展。沂河源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林、果木資源,將果樹修剪的枝條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形成“果樹枝條粉碎-菌棒加工-香菇種植和深加工-菌棒有機肥還田”的生態循環閉合產業鏈,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在源河香菇菌棒智慧化培育基地,一個個褐色菌棒經過攪拌、裝袋、滅菌、接種、刺孔等程序,將出口到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基地負責人張振明說,作為2020年沂源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之一,基地選址與當地蘋果種植基礎結合,廢棄的蘋果木用于制作菌棒,待香菇成熟采摘后,廢棄的菌棒又為蘋果生長提供養料,推動循環農業發展。
“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插上信息化翅膀。探索直播帶貨等銷售新模式,擴大區域品牌影響力。”董方軍說。
據介紹,沂河源各類產業可實現年收益9000余萬元,產業鏈式集聚發展推動農戶就地轉為產業工人,直接、間接帶動1500余人就業,周邊村民年人均增收1.2萬余元,各村集體收入實現增長。
“利用各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推進農文旅等產業融合,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有利于資源的保護利用,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促進產業發展。”吳國寶說。
吳國寶認為,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引入市場力量和社會資本具有積極意義,但應注意三個問題。一應堅持市場原則,讓各主體有利可圖;二應加強政府監管,避免資本無序競爭;三應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相互促進。
沂河源田園綜合體景色(2023年5月24日攝)吳書光攝/本刊
黨建統領,打通鄉村治理堵點
近年來,沂河源探索建立了鄉村振興共同體黨委,致力于構建黨建引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管理高效、抱團發展的農村黨建工作新局面,通過“聯建共富平臺、聯興共富產業、聯享共富生活”,帶領周邊8個行政村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據了解,鄉村振興共同體黨委統籌整合了沂河源8個村以及當地6家農文旅企業、3個社會團體組織的黨支部,并引入派出所、司法所、自然資源所等部門,以期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實現“組織聯合+服務平臺+產業振興+鄉村治理”的高效治理模式。
受訪專家表示,為進一步疏通鄉村治理堵點,經濟支撐是關鍵。一方面,需要通過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村集體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沂河源鄉村振興的推進,當地村莊發展較快,村民收入增加,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推動基層治理更好服務農民。
另一方面,沂河源各村黨支部還領辦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發展特色果品,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共同致富。董方軍介紹,龍子峪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土地560余畝,種植油菜花及向日葵,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所得收益反哺民生綜合體運營。
龍子峪村“沂源紅”幸福家園民生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600余平方米。經過一年多建設,配建了標準化衛生室、便民澡堂、超市、文化娛樂室、公共衛生間等設施。目前已實現本村65歲以上老人就餐、洗浴等服務全部免費。
吳國寶表示,中國農村資源稟賦不同,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不同。評價一種模式的價值,不能看一時一地的影響,要看是否真正觸動了鄉村振興的痛點和堵點,是否創造了新的需求。“從此意義上來說,沂河源的探索,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曉靜 馬欣然 吳書光 賈云鵬 李云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