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17-01-20 09:43:01
從土路到柏油路再到高速公路,路越來越好走,汽車也越來越快。從綠皮火車到動車再到高鐵,火車也越來越快,越來越遠。春運,一頭連著家鄉的年味,一頭連著異鄉的打拼,如此一來,汽車和火車不再單單只是交通工具,而更多的承載了游子們對返鄉的熱切之情。時代在變遷,春運也跟著變遷,如今返鄉的路途亦“越來越近”,王建國一家三代人回鄉路的變化正是這時代在變化的一個佐證。
從八小時到兩小時
同樣路程孫子比爺爺早到家6小時
每年此時,大江南北,隨處都是遷徙的人群。回望歷史,1951年,我國成立“春節還鄉旅客服務委員會”;1953年,“春節客運”的字眼首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同年9月,鐵道部第一次明確春運期限為春節前后一個月,時至今日,春運已有整整60多年了。這60年來,無數人為未來離開家,又因思念回家團聚。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春運的故事也是社會發展的歷程。
今天的春運故事要講祖孫三代返鄉路,同在一個公司,奔波在各個工地,唯一不同是變遷著的沿途路況及交通工具。王建國今年50歲,他的父親王玉坤今年82歲,他的兒子王沖沖今年28歲,三代人都在中鐵十局電務公司工作。由于常年奔波在外,所以回家的次數并不多,尤其是王建國和他的父親,一年也就回家兩三次。但是隨著路程耗時越來越少,需要倒車的奔波也越來越輕,他和兒子回家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多。
王玉坤1958年便來到當時位于徐州的電務公司工作,因為要在全國各地施工,因此也經常往外跑。一年只能回家兩三次,正常情況下,春節回家過年是其中的一次,但是如果遇到重大的項目施工,過年就回不了家了。從徐州到濟寧魚臺的距離為140余公里,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道路并不好走,因為也沒有直達的火車,所以回家的話只能選擇坐汽車。“坐汽車的話得用7個多小時,這還只是到魚臺縣城,從縣城到家里還得坐拖拉機,又得用一兩個小時。因為當時農村公路還沒硬化,假如遇到大雪天氣,時間就沒準了。”王建國回憶起他父親當年回家的路途時這么說。
“等我1986年進入公司工作的時候,情況和我父親那會還差不多,但是家門口的泥巴路修繕了,不用再深一腳淺一腳踩著化凍的泥巴回家。”后來,等到兒子王沖沖長大后,高速公路就修好了,連家門口的公路也修好了,兒子這一代往返濟寧和徐州不過就需要兩個小時。“現在坐汽車從徐州回家的話就只需要2個多小時。”王建國告訴記者,有了高速路之后,同樣的距離,返鄉路所用的時間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
從秦皇島回鄉從2天到半天
爸爸那會擠綠皮火車,兒子則乘坐高鐵
王建國在徐州呆了11年的時間,而后跟著項目到各處輾轉。“除了咱山東的濟南、菏澤等地,還在內蒙、遼寧的一些城市呆過。”對于王建國來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春運是從秦皇島回家,王建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在秦皇島呆了兩年,那兩次春運是他走過的最長的一段回家路。
“那時候只有綠皮火車,從秦皇島到濟南要用11個小時,然后從濟南坐汽車到濟寧要4個小時,再從濟寧坐車到魚臺也要4個多小時。在路上得耽誤兩天的時間。”對于那時的王建國來說,要想除夕當天到家,就得提前兩天動身。因為工作單位給提供通勤票,所以王建國不用像那時的多數人一樣排隊買票。但是同村在別處打工的人就沒那么好命了,卷著鋪蓋睡在售票大廳是常有的事。
雖然不用買票,但是王建國對于那時候春運火車里擁擠的狀態歷歷在目。“當年的火車有多擠你們可能都無法想象,為了搶個好位置,許多人都從窗子往里爬。當時火車條件差,就算擠上去了也無處下腳。打年貨的、走親戚的,車里是人擠人、籮筐挨籮筐。臘魚臘肉啊,米面油啊,布料被面啊,籮筐里什么都有,再加上雞鴨鵝一起湊熱鬧,又吵又亂。”年輕的王建國提著東西,抱著孩子,護著妻子,不知多狼狽,有時候連廁所都不敢上。在火車和汽車擠上15個小時之后,王建國才到濟寧。“從濟寧到魚臺也是個難題,那時候往魚臺去的車一天只有兩輛,因此經常趕不上車,就只能找個地方住下來,第二天再往家趕。”
從濟寧往魚臺走,在白天趕不上車的情況基本消失了,因為現在兩地之間開通了公交車,車次比以前的一天兩輛多了很多。此外,就在2016年年底,從濟寧到魚臺的高速通車,一路下來又能比原來省一半的時間。而從秦皇島到濟南的高鐵也早已開通,坐高鐵的話,從秦皇島到濟南只需要不到三個小時。“換成現在,早上從秦皇島走,就一定能趕上家里的晚飯。在我看來這要比原來快上一天。”王建國說。
從回老家過年到回家過年
年禮從大包小提到寄快遞
2010年,王沖沖也來到他爺爺他父親所奮斗的單位,一開始也是作為信號工,后來又從事辦公室文職工作。與祖輩和父輩不同的是,王沖沖在單位所在地安了家。
其實早在2002年,王建國的單位在兗州建立一個項目部,于是他就在兗州購置了單位的福利房,并帶著妻兒住了進來。所以說,王建國和王沖沖的工作單位目前是在兗州。兩年之前,王沖沖也在兗州安家并且結了婚。雖說也會往其他地方跑,但是較多的時間還是待在兗州,所以不用再像父輩一樣跋山涉水回家過年。
“但是每當春節,我們還是會回魚臺老家過年,因為住的近,所以也不用太趕。”王沖沖告訴記者,之前家里沒買車的時候,“因為轉車排隊買票啥的,回趟老家也要花上近4個小時的時間。但是自從三四年前買了汽車,回趟老家兩個小時就足夠了。”在2016年,王沖沖有了一個兒子。因為孩子太小,所以今年就不能回老家過年了。“之前都是回老家過年,呆到初五左右再回來。今年回不去,于是就在前幾天回了趟家,本想把爸媽接到我們這邊過年。但是老人說爬樓梯啥的太麻煩了,就沒跟我們回來。”王建國告訴記者。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爺爺回家帶的東西并不多,也就是帶兩瓶酒,再給我帶點吃的。”王沖沖回憶說,后來隨著收入提高,其父親會帶一些時興的東西回家,印象里有一年往家里帶了皮杯子。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大包小提溜的年禮。“到我這會就不帶東西了,為啥呢,因為快遞太方便了,而且一年四季不必過年才大肆采購,老家缺啥我就從網上買點啥,早早就寄了回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