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1-12 07:58:01
違建強拆后之所以反復重建,在于違法成本太低,也在于部門間聯動程度不高。11日曾報道,青島一戶居民違規搭建陽臺,被房管局凍結了過戶程序。其實,早在2013年,濟南就曾力推此項辦法,但最終未獲通過。但高新區城管局從2013年就堅持實施此辦法,三年下來已凍結300多處違章房屋產權。
處理違建,濟南也想過辦法
2013年9月,濟南市規劃局、國土局、監察局等部門曾原則上通過《關于對竣工交付后購房人違法建設房屋實施權屬登記凍結的暫行規定(審議稿)》(以下簡稱《規定》),明確提出對房屋竣工交付使用后,購房人違法建設房屋的,將對相關房屋登記實施凍結。
《規定》中提到,對違法建設需要采取凍結措施的,在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的當日,由市城管執法部門書面通知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門。房管部門在接到書面通知且復核無異議,2日內采取相應的凍結措施。違法建設拆除后可解凍,但要對當事人處違法建設工程總造價10%的罰款。
2013年《規定》公布時,相關領導就提到了多部門聯動。當時提出,規劃部門應該加強審批且加強后續管理,與建筑單位簽訂“生死狀”。街道辦有權對建設進行監督,對違法建設進行制止。同時,建委則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將參與違建的公司拉黑,讓其今后無法進入濟南市場。若違建單位參與經營,工商、質檢、食藥等部門將不予辦理經營手續,對于已辦理的,當予以撤銷。供電供水部門嚴禁向違法建設提供水電。
據知情人介紹,2013年審議稿公布時,《規定》也獲得濟南市政府主要分管領導的支持。但最終沒能形成規范性文件,知情人士稱是“沒能找到相關的法律依據,也可能是對法律的解讀不同”。
高新區凍結300多戶
已有1成選擇自拆
雖然《規定》并未通過,但濟南高新區卻從2013年底開始一直實施。“這項措施主要針對高層違建以及別墅違建等拆除難度特別大的違建。一些人看到城管隊員來了就關門,我們連門都進不去。我們就會查出房主姓名,由管委會給房管部門發通知,對其凍結。”高新區城管局工作人員說。
他還介紹,這種凍結分兩種情況。一是尚未取得房產證的房屋,在辦理房產證時,電腦系統就會直接顯示該房屋存在違建行為,房產交易中心窗口就不予受理。另一種是已取得房產證的房屋,將不能交易轉讓,也不能抵押貸款。
“這個辦法確實有效,從2013年實施至今,我們已凍結了300多處違建房屋產權,直接推動了其中近30戶自拆。這個比例乍一看挺低,但如果不凍結,可能一處都不會自拆。”該工作人員說,這近30戶基本都是想進行交易,被迫自拆違建。
但他也表示,這項辦法究竟合不合乎法規仍存在疑問。“2013年此項辦法沒通過,肯定有其道理。可不這樣的話,真一點辦法沒有,總不能讓老實人吃虧、違建人得意。”工作人員說。
多部門聯動不可少
還得定個牽頭部門
其實,通過凍結產權(登記或交易)來倒逼用戶拆違,只是部門聯動的一種方式。對于違建這種社會現象,僅靠城管部門,或街道辦的能力很難杜絕。要想順利拆違并長久控違,長效的部門聯動機制是不可缺少的。
提到部門聯動,有干部擔心參與的部門越多,群眾遇見問題越不知道找誰,最怕的就是多部門參與,卻多部門推諉。對此,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佃利教授認為,“拆違拆臨”牽扯到的利益主體眾多,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需要多部門聯動。從總體上來講,聯動機制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但同時,為避免上述問題,就需要有一定配套措施來保證聯動機制的靈活和有效。
“我認為有兩點比較重要,一是要明確聯動機制的牽頭單位,并賦予牽頭單位相應的責任與權力。尤其是當聯動機制在同級部門中展開時,要有相應的手段能保證牽頭單位能讓各同級部門真正聯動起來。另一點,就是在聯動機制之前,各部門要努力發揮創造性,用積極的態度去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能是懶政思維,一味地依賴聯動機制。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保證聯動機制的有效性。”王佃利說。
近七成受訪居民認為拆違不力
針對濟南市最近開展的拆違行動,濟南市民也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根據濟南市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有86.05%的市民表示贊成“拆違拆臨”行動,10.87%的市民表示基本贊成“拆違拆臨”行動,贊成率合計高達96.92%。可見本次拆違活動,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而對于違建產生的原因,66.20%的市民認為是“違法者追求單位或個人的經濟利益”;59.95%的市民認為是“政府監管不嚴,沒有履行監管職責”;57.95%的市民認為是“老舊小區生活配套設施不足”;42.85%的市民認為是“跟風搭建”。
對于之前管理部門打擊違建的力度,55.40%的市民認為當前政府對違章建筑、臨時建筑的打擊力度一般,13.30%的市民認為當前政府對違章建筑、臨時建筑的打擊沒有力度,認為打擊不力的合計達到68.70%;只有22.95%的市民認為當前政府對違章建筑、臨時建筑的打擊力度很大。
調查顯示,市民普遍認為違章建筑臨時建筑危害巨大,其中,77.65%的市民認為違章建筑、臨時建筑的最大危害是“侵占公共空間,損害公共利益”;70.80%的市民認為最大危害是“建筑質量無法保障,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