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舜網-濟南時報
2017-01-09 09:19:01
小南營片區紅磚樓多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記者郭堯 攝
居民在走廊上做飯 記者郭堯 攝
它們曾經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物,那時住進紅磚樓里是莫大的榮耀。時隔五六十年后,曾經“俯視”濟南的紅磚樓變成“仰望”高樓大廈的棚戶區。紅磚樓里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近日,記者選取了濟南最具代表性的三處紅磚樓進行調查。記者看到:人們在走廊上生火做飯、有人每逢汛期與漏雨苦戰、還有人因房頂掉磚夜夜失眠……建材老化、下水道易堵、雨天易澇等頑疾緊纏老樓,住在這里的人們紛紛把“逃離紅磚樓”設為自己的最大夢想。
【堤口路鐵路宿舍】
最老的樓60歲下水道常堵,下雨天常淹
從堤口路博文中路往北走,時間軸仿佛撥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排排低矮的樓房和平房交織在一起,這些紅磚房屋層高多為三、四層,紅磚有不少已經風化……這里是住著2000多戶居民的堤口路鐵路宿舍。
“早幾年就說要拆遷,到現在仍沒動靜。”在堤口路鐵路宿舍生活了23年的蘇玲(化名)說。她的公公婆婆和愛人都是鐵路職工,50歲的蘇玲1993年嫁到這里,二十多年里,公婆相繼去世,女兒也已參加工作,而單元里的九戶老鄰居,這幾年陸續搬走,只她一家還住在這里。
13年前,蘇玲從國棉廠下崗,當時公婆生病、孩子還小,蘇玲便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在緊挨著自家南側的小平房內開起了小賣部。記者到訪時,室外溫度為2℃,蘇玲的小賣部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屋外溫度相差不大,蘇玲剛和記者說了一會話,就冷得起身原地跺起腳來。“夏天還能賣些飲料礦泉水,冬天店里沒什么生意,也就賣點煙,一天賺個三四十塊錢。”
蘇玲說,家里太擠了,到處掉墻皮,屋里也沒個地方站人,她很少請親戚來家中做客,“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很多生活配套設施沒有,很不方便,女兒已經參加工作了,家里這樣,找了對象哪敢往家領”?
堤口路街道益康社區居委會主任陳苓介紹,堤口路鐵路宿舍共60余棟樓房,除了9棟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外,大部分建于1957年,至今已有近六十年房齡。上下樓漏水、墻皮脫落、積水等情況頻繁出現,房屋狀況不容樂觀。
“雨天屋頂漏雨,室內積水,一到下雨天就是噩夢”“幾家共用一個公共廁所,環境臟亂差”“你去我們樓道看看,過道兩側還有頂部水泥墻大部分都脫落了,還有一些空鼓裂縫,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轄區衛生服務中心附近一個撲克牌桌前,看到記者到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道。
55歲的劉女士從小在鐵路宿舍生活,去年她搬到了堤口路南側萬盛街上的新房。回憶起住了半輩子的老房子,排水差是最深刻印象。“排水設施很差,管道嚴重老化,有的已經堵死,大雨時根本沒用,雨水越積越多,最后漫過臺階沖到一層住戶家里。”劉女士說,她之前居住的那座樓,老鄰居已全部搬走了,現在房子要么閑置,要么是租戶在住。“住了這么多年有感情了,但環境太差了,希望能早點動遷。”
據了解,幾年前,相關部門就對鐵路宿舍片區內的住戶進行摸底,測量房屋面積并逐戶登記,然而,堤口路鐵路宿舍片區拆遷至今仍遲遲沒動靜。對此,陳苓說,暫時沒聽說有拆遷計劃。
“住進高樓,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76歲的居民吳先生說。
【小南營】
一棟樓僅剩五戶 一層樓共用一個衛生間
與堤口路鐵路宿舍同年代產生的還有歷下區文化西路附近的小南營片區,它被棋盤小區和舜山苑等較年輕的樓群緊密包圍,高高低低的12棟紅磚樓,在四周灰色建筑的映襯下,十分醒目。
小南營片區的紅磚樓中,二層小樓建于1960年前后,四層小樓則多建于1970年前后。記者近日來到小南營片區,遠遠看去,在陽光照射下,紅磚顏色依然鮮艷,破舊的門窗顯得越發黢黑。走近了,能看到樓下搭建的各種小棚屋、小儲藏室還有居民堆放的雜物。
該片區的紅磚樓每個房間面積都不大,最大的有26.7平方米,最小的有17平方米。室內居住空間有限,住在一層的居民索性順著自家窗戶,向外延伸加蓋,用于儲物或經營小生意。小南營12棟樓目前都屬于直管公房,在單元門口,時常看到近段時間歷下區房管局貼的各類維修通知——有的是要加固房頂,有的是要疏通下水道,有的是要給居民清挖化糞池。在紅磚樓上,還能看到很多上個世紀的“遺跡”:廢棄的木質電表盒、舊式蜂窩煤爐、燒柴的穿心水壺……
“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活動都在樓道和樓下。”居住在48號樓的常玉芬在樓道的兩根立柱中間拉了繩子,用來晾衣服,煤氣罐也搬到走廊來做飯,蔥花爆鍋的香味附近幾棟樓都能聞到。每層樓住戶共用樓梯轉角處的衛生間和洗漱池。冬天起夜怕冷,常玉芬家中還備著夜壺。
李元永8歲時就已住在這里的62號樓了,一住就是45年來,他親眼見證了這片紅磚樓歷經風雨。
62號樓建于1970年,而他是1971年搬來的。他們所住的房間位于樓頭,面積有26.7平方米。那時父母和兄弟姐妹總共八口人擠在一起,在現在看來不可想象,但當時能住進紅磚樓絕對是有面子的事。“那時候孩子多,一到放學時候,樓道里、樓下,孩子們嘰嘰喳喳地玩耍,一做飯全樓道里都做飯,鄰居做了好吃的,也互相送送。從最近十年開始,能搬走的都搬走了。”他說,62號樓現在只有五戶常住居民,其他房間偶爾有租房的。
“這些樓太老了。”李元永說,去年8月,前面的60號樓煙囪掉下來兩塊磚,幸虧沒有砸到人。到了11月初,歷下區房管局工作人員就對煙囪進行了維修,在煙囪表面包裹了一層水泥膠后又包了一層防護罩。
到了9點,空蕩的小南營突然熱鬧起來,煎餅果子車、肉夾饃小車、烤紅薯的烤爐、三輪車、面包車……各式各樣的小吃車從四面八方陸續歸來——原來這里是周邊小吃攤的大本營。攤主們洗洗刷刷,互相打聽著對方早晨的生意如何,頹敗的紅磚樓群瞬時有了生機。
來自菏澤的羅念香平時在棋盤街附近賣炸貨,她在此處租賃了一間2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1000元。房子里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但對她來說,地段好,租金便宜就已足夠。
流動人口多,常住居民生活少,這里老住戶普遍缺乏安全感。采訪時,居民老羅一直沒開門,隔著紗窗破爛的防盜門和記者說話。
【經二路71號】
樓上掉水泥塊、房頂掉磚,聽到聲音就會失眠
2016年12月14日下午,居民索女士門口的化糞池又堵了。她心急火燎地給房管部門打電話求助,好在立馬有人前來清理。
從1970年搬進經二路71號,她已在這里生活了近50年。近些年,與索女士家一街之隔的南北兩側分別建成了經四路商圈和館驛街回遷安置區,包括她家在內的6棟紅磚樓成了夾在中間的“孤島”。索女士時常看著已經露出鋼筋的屋頂和一碰就會掉的紅磚,盼著哪天才能拆遷。
她家住在這幢紅磚樓東單元的一樓,一個單元內住著4戶人家,共用一個廁所,因為管線老化,共用廁所的窗戶大多已破損,只留下生銹的門框。
“90多歲的老母親,每次上廁所都要小心翼翼踩過坑洼不平的蓋子,晚上樓道里沒燈,更不安全。”索女士說,經二路71號是屬于市房管局的公房,每過一段時間或者化糞池堵塞了,房管部門都要派人來疏通。“所有的管道都老化了,只能堵了立即清。”
索女士家不到30平方米的面積內,居住著一家5口人。沒有暖氣和天然氣,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讓她最擔心的,就是時不時從樓上掉下來的磚塊。她仰著頭,指著二層陽臺邊緣露出鋼筋的位置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她在屋里看電視,聽見“砰”的一聲,打開陽臺門一看,竟然是樓上掉下來的水泥塊。
“居住條件太差,能搬走的都已經搬走了。”66歲的鄧廣義住在這幢樓的4樓,整層樓僅他一家。每層的陽臺上都有多處露鋼筋的地方,房頂上大多已經開裂。
鄧廣義家的房頂已經發黑,幾條裂縫沿著鋼筋的方向裂開。他說,每到下雨的時候,老兩口都要遭殃。“外邊下大雨,我們屋里下小雨,每到這時候都要把床挪到不漏雨的地方去。”鄧廣義的妻子說,晚上睡覺時,能聽到磚頭往下掉的聲音,每到這時候她都要失眠。
鄧廣義拿手去戳紅磚,磚沫順著墻壁簌簌往下掉。不遠處就是人聲鼎沸的經四路萬達商圈,寂靜破敗的經二路71號的居民們一直在盼望著什么時候能拆遷到這里。
●反思
修補難治本徹底改善只能靠棚改
濟南有多少紅磚樓?記者從各區房管局了解到,目前歷下區有42棟,主要分布在小南營片區、東倉小區、建筑新村等地。目前槐蔭區直管公房中約30000多平方米紅磚房,平房和簡易樓占到了近80%。其他各區因紅磚樓多為單位管理,尚無準確統計數據,但紅磚樓數量遠不止這些。
記者從市房管部門了解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工商業復蘇和城市基礎設施大建的時期。此時,大量人口涌入濟南,但住房建設的速度遠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長速度。1957年,濟南市政協委員、建筑設計師倪欣木曾經在一次發言中說,“為了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全國各地已普遍采用住宅的標準設計。但目前的標準設計標準高、面積大、類型少,不能滿足廣大職工的使用要求,從而造成分配上的困難和使用上的不合理……為此建議利用我省下半年設計力量有余的機會,編制幾套適合于我省各地區使用的小面積住宅的標準設計,類型可分為二層普通住宅和簡易平房住宅……”
隨后幾年,為了優先解決市民住房困難,二層筒子樓和多層紅磚樓應運而生。這些紅磚樓都是磚木或磚混結構,使用期限超過50年已然過了保質期,抗震能力低下。為了保證居民正常生活,房管部門也只能不停地維修加固。每年汛期到來之前,必然大修一次,以保證居民安然度汛。槐蔭區則持續對紅磚樓進行維修翻修,2015年完成約1500平方米的維修計劃,今年完成了2100平方米的維修計劃,在維修中,區房管局都會抹上水泥等進行外墻保護,以至于紅磚樓難以從外表辨認。
記者采訪期間,有居民提到上個世紀90年代,青島對短時間內不能棚改的紅磚樓進行了科學化改造,在樓的后立面加蓋夾層,夾層內用于敷設雙氣、通訊等管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此辦法是否能在濟南復制?濟南房管部門一工作人員說,“當年降低了建設標準,是權宜之計,所幸當時磚瓦、水泥質量好,很多紅磚樓才能屹立至今。盡管如此,反復修補難以治本,徹底改善居民居住條件還是得靠棚改,將紅磚全部推倒重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