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深夜的醫院樓下,歌聲緩緩響起,鏡頭拉近,女學生們的臉上淚水滑過,合唱的聲音也逐漸哽咽,病房里的心電圖突然有了波形,昏迷的張桂梅在歌聲中睜開雙眼。沒有人能不被電影《我本是高山》中的這一幕感動,潸然淚下。
根據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塑造的人物原型來自張桂梅,卻沒有囿于張桂梅。與其說這是致敬張桂梅“燃燈”精神的電影,不如說是一部充滿生命張力的勵志片。電影中的張桂梅,不僅是一位大愛無私的人物,更是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挑戰命運的精神象征。把張桂梅代表的精神力量具象化,以藝術的形式傳遞到每一位觀眾,正是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
面對連校門都沒有的學校,她四處求助,想方設法籌錢;面對學生輟學,她每家每戶家訪,甚至自掏腰包貼補伙食費,只為了把學生帶回課堂;面對青年教師離去,校舍被洪水沖襲,她咬牙堅持,拖著孱弱的身體疏散孩子、搶救教材;面對成績壓力,她激勵著學生們爭口氣、拼一把,走出去……一幕幕畫面,都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張桂梅的堅韌和執著,對這個人物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張桂梅的身軀并不偉岸,可每次面對難題時,她總是沖在最前面,支撐她的是什么?電影中的兩個情節,給出了答案。
在捐款現場,海清扮演的張桂梅依戀地靠在一位大姐肩頭,完全不似往日那個“鐵面”的校長形象。被依靠的這位大姐是特邀出演孫少蘭,也是“第二代江姐”的扮演者。2018年,孫少蘭去華坪女高演出歌劇《江姐》,張桂梅校長小心翼翼地貼過來,把頭靠在了她的肩上。
這一刻,電影人物和原型實現了精神共鳴。
一個人不能沒有信仰,張桂梅選擇了追隨革命英雄“江姐”。她曾在文章中寫道:“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樣……她的堅強,她的忠誠,她的堅定信仰,她的無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倍裉?,崇拜英雄的她,也通過自己的方式變成了人人敬仰英雄。
電影后半部分,被多種疾病折磨的張桂梅昏迷在醫院里,摯愛的丈夫于夢幻中對她深情呼喚,當她沉浸其中時,學生們哽咽吟唱著張校長最愛的歌曲——歌劇《江姐》的主題曲《紅梅贊》,嘗試喚醒“老媽”。此時的張桂梅掙扎、彷徨,但最終放下丈夫回到現實,繼續為學生燃燒自己,為教育事業奉獻,像面對黨旗宣誓時說的一樣。這恰恰說明,張桂梅的精神之源,是偶像“江姐”的支撐、是《紅梅贊》的召喚和對學生難以割舍的強烈責任感,從而也烘托出,張桂梅的信仰就是共產主義。
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這是張桂梅的真實經歷。相信對于任何人來講,親人離去都是巨大的打擊,而電影正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這一真實面。電影人物張桂梅沒有因為傷痛喪失前行的意念,而是憑借著信仰,實現了“小我”向“大我”“無我”的升華,完成了一個普通人向偉大人的轉變。
《我本是高山》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作為文藝作品,改編自真實故事但卻沒有被原型的偉大形象所束縛,它選擇劍走偏鋒,去展現多個側面的張桂梅。它讓我們看到,偉大人物也有其脆弱一面,其偉大之處正在于,敢向命運發起挑戰,在不樂觀坦順的經歷中堅定理想信念,求索人生價值。
不管是角色還是原型張桂梅,其堅韌無私的人生都回應著電影名字《我本是高山》,我要有能力、有權利去選擇人生道路,哪怕途中荊棘叢生,只要堅定信仰,不屈不撓執著奮斗,就能成為自己的高山,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文/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