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4-11-21 18:41:11
原標題: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從咸菜小鎮到“科學之城”,硬核張江這樣煉成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從咸菜小鎮到“科學之城”,硬核張江這樣煉成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 題:從咸菜小鎮到“科學之城”,硬核張江這樣煉成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董雪、楊有宗
上海市浦東新區腹地,有一塊220平方公里的沃土。面積不算大,卻坐落著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等諸多科研機構,在芯片、藥械等領域誕生了眾多國內“首創”。
這就是張江科學城。
3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鄉野沃土,荸薺、紅菱、雪里蕻是當地“三寶”;30多年后,咸菜小鎮逆襲為“科學之城”,成為中國創新版圖上的重要地標。
今年前三季度,張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產值增速分別達到27.7%、13.3%和5.5%。
這片科創熱土,蘊藏什么樣的發展密碼?
三大先導產業全國領跑
不到一年時間銷售額超2億美元,是什么單品能創造如此速度?答案是“張江創造”的創新藥——呋喹替尼。
呋喹替尼由張江藥企和黃醫藥歷時10多年研發,是一種新型靶向抗癌藥。“我們的目標是為全球患者提供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和黃醫藥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蘇慰國說。
2023年11月以來,呋喹替尼先后在美國、歐盟、日本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
“張江創造”輻射全國、走向全球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如今,張江崛起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
——每天刷手機,體驗好壞與否,芯片很關鍵。從芯片設計到制造,張江科學城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條最完備的區域之一,早在2022年就邁上了產值2000億元的大關。2023年,張江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2192億元,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守護生命健康,離不開創新藥械。從心臟支架到各類藥品,坐擁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的張江,已累計獲批國家1類新藥20多款,許多首創產品遠銷海外。
——人工智能時代,生產力變革一觸即發。大模型、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和應用示范區在張江已現雛形。去年國內發布了12款人形機器人,其中4款出自張江所在的浦東新區。
來自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張江有企業2.48萬家,外資研發機構18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0家。今年前三季度張江企業實現總收入達到8604億元,同比穩健增長。
搞硬核創新要有長期坐“冷板凳”的定力
“種咸菜”每年都有收成,“種企業”的收獲周期卻要拉長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搞硬核科技創新,如果沒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就不會有‘熱產業’的競爭力。”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勁說。
當年的“種子”已成為產業的領航者,新的企業苗子正一茬接著一茬“發芽”。
推動科技創新,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在張江,國家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形似“鸚鵡螺”的上海光源,是落戶張江的第一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它猶如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幫助科研人員“看清”微觀世界。今年5月,上海光源迎來升級,其線站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
“我們的腳底下,就是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目前進展順利,計劃明年出光。”上海科技大學教授歐陽崢嶸告訴記者,這一裝置建成后,科學家對微觀世界的研究能力,將從拍“分子照片”提升到“拍分子電影”的水平。
數據顯示,張江建成、在建、擬建的大科學裝置達到12個,將形成全球領先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創新策源能力。
張江的韌性和潛力的底氣還來自愈發集聚的產業生態圈——
“藥谷”“機器人谷”……一馬平川的張江,卻有不少產業“谷”。這些“谷”并非地理意義上的低地,而是不折不扣的產業高地。
在產業“谷”里,科技與產業碰撞,創新鏈和產業鏈、金融鏈融合。政府則成為企業“合伙人”,以一件件利企實事、一項項惠企新政,呵護科創企業茁壯成長。
“不用自建實驗室、不用買生產設備,一個人只要有研制新藥的點子,背個書包就能來藥谷創業。”——在張江“藥谷”,這樣的期盼已經變成現實。
從孵化器到公共技術平臺再到投融資,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藥谷”的全鏈條服務幫助初創藥企盡快將“發明變產品、產品變商品”。
“科學家擅長科研,卻未必擅長經營。對外融資、臨床試驗、藥品注冊等,都需要專業的人來處理。”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基因編輯中心主任陳佳看來,“藥谷”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人才集聚。“科學家+企業家”的組合產生的化學反應,爆發出巨大的創新能量。
張江“機器人谷”負責人王濤說,目前已入駐80余家機器人賽道企業、機構。一方面,“機器人谷”聚焦于人形機器人的孵化創新、功能平臺搭建,未來將建成可容納1000個人形機器人的智能訓練場。另一方面,也幫助企業尋找應用場景、形成商業閉環。“預計未來幾年,人形機器人數量會呈幾何級增長。”
加速邁向國際一流科學城
張江科學城面積從原來的95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的220平方公里,如何持續保持自己的創新優勢?
向原始創新要潛力,張江瞄準的是“最先一公里”。
放眼世界,無論美國硅谷還是日本筑波科學城,都與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相伴相生。一片農田起家的張江,加大力度吸引高水平的科研機構落戶。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近年來落戶張江的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是一家前沿基礎研究機構。
在研究所的球形大廳里,600米長的“天問”畫卷引人注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說,研究所目前已形成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與核物理、凝聚態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目標是到2035年,建成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基礎科學研究所。”
向體制機制要動力,張江要“創”更要“闖”。
從創新主體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張江持續探索符合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制度體系。
為吸引海外人才,頒發自貿區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給初創藥企“松綁”,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建設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物品通關時間從2-3個工作日縮短到6-10小時……
華領醫藥是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受益者。華領醫藥創始人陳力告訴記者,依托這項制度創新,企業不出張江就完成了藥物研發所要做的上百種實驗,“多快好省”地推動了糖尿病新藥多格列艾汀的生產上市。“立足張江,我們正在全球開展這款新藥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希望造福更多國家的患者。”
向產城融合要活力,張江城市功能持續強化。
商業、文體、教育、醫療等布局不斷完善,構建多層次人才公寓供應體系,張江科學會堂等公共建筑陸續投入使用,城市更新項目加速建設。
向國際一流科學城邁進,張江正在路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