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2-18 09:53:02
原標題:創作演出的座談不應限于會議室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創作演出的座談不應限于會議室
來源:中國文化報
蘇 銳
在推動戲曲表演、民俗表演等演出形式創新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舉行專家座談會是常見的方法。
例如,每當一部新戲立上舞臺,創作單位多會第一時間開一個座談會,叫某某劇目專家座談會。目的非常明確,先讓專家看戲,在了解作品的品相基礎之上,找出作品存在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便讓這部戲走得更遠、質量更高。
新創劇目的專家座談會十分必要。人無完人,戲也一樣。剛剛立上舞臺的戲,就像未經充分雕琢的玉器,需要經過更多人的把關,挑挑毛病。尤其是出席會議的專家,看過的戲多,對于劇目的結構、舞臺呈現手法、演員的表演能發表一針見血的意見,有助于主創團隊借助慧眼反思自己的作品。
新戲座談會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聽取意見的單一性。
業內曾經出現過有意思的現象。一座城市有好幾家院團,兩年內每家院團都有新戲立上舞臺,碰巧大家座談時找的同一批專家。幾家院團的座談意見梳理后反饋到上級主管部門,不明就里的領導滿臉疑問:“這座談意見是不是造假了?怎么幾場座談專家提的意見差不多?”
專家有其擅長的一方面,也可能會有其眼界的局限性。尤其是個別專家,所提的意見可能有“固定的提綱”,缺乏新意。
由此,筆者也就想到一個問題,即創作單位排出來的新戲,如何進一步加工提升。單靠會議室的座談意見遠遠不夠,開放式的創作演出座談對于推動這些演出形式的創新發展和不斷完善是有益的,走到觀眾席、獲取觀眾反饋也是必要的。
山東省京劇院的做法值得借鑒。近幾年,山東省京劇院為準確了解觀眾的看戲需求,檢票入場的同時會發給觀眾一張征求意見表。認真填寫表格的觀眾,將得到后期演出的門票。山東省京劇院負責人介紹,贈送一張100元左右的門票來獲取普通觀眾實實在在的反饋意見,“投入產出比”非常值得。
發放征求意見表,只是聽取觀眾對演出意見的一個環節。目前,已經有部分地方的院團開啟線上直播,演員們一邊介紹劇種的特點,工作人員一邊關注屏幕上的評論,并記錄下來。有的院團在下鄉演出的空當,舉辦“圍爐茶話會”,演員們下臺跟觀眾聊家常,讓大家“知無不言”。還有的院團定期組織公益體驗課,邀請高校、企業、社區共同參與,為院團的發展提意見。
民俗表演采風、田野調研等對于戲曲創作演出專家座談會的舉辦形式也有借鑒意義,如近日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為進行《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傳說·山西卷》忻州采編,到忻州市定襄縣就民間傳說故事、民間社火、民間手工藝、傳統村落保護等開展田野調研并舉辦座談會。戲曲創作演出專家座談會可以借鑒民俗表演采風的做法,不僅要看到排演、演出,還應看到觀演的生動場景。當然,如果觀演場景不夠生動,讓場景生動起來也是專家要討論的問題了。
凡此種種,目的都是為了“開門發展文藝事業”,也是出人、出戲的基本前提條件。
深入生活,不僅能獲得創作的素材,還能聽到最廣泛的觀眾反饋。這是院團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有的地方,院團嫌麻煩,或者自視甚高,天天關起門排練和創作。從采風到演出,沒有外部的活水加入進來。編、導、演就那么幾個人,專家就那么幾個人,創作的鏈條成了閉環,最終拿出的作品也是死氣沉沉,甚至與社會和時代脫節。
封閉的創作環境,對于戲曲的創作有害無益。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戲曲固然需要“守正”,需要遵循藝術規律和劇種特點,同時也不能忽視“創新”。在哪個環節創新?創新的成效如何檢驗?走出會議室、走到觀眾席、走向火熱的生活聽取意見,這是比較直接高效的辦法。畢竟,戲是演給最廣大觀眾看的。
深入現場了解觀演關系是對民間文藝演出進行采風的重要途徑。2月13日,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一行來到忻州市定襄縣,就民間傳說故事、民間社火、民間手工藝、傳統村落保護等開展田野調研,舉辦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傳說·山西卷》忻州采編座談會。圖為專家現場了解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馬社火表演。
梁 銘 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