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4日訊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頭版以《【我們這些年俗】扭秧歌,美!》為題,關注山東濱州陽信縣鼓子秧歌,文章指出,鼓子秧歌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如今,在鼓子秧歌的重要發源地洋湖鄉,村村有秧歌,戶戶扭秧歌。以下為全文報道。
【我們這些年俗】扭秧歌,美!
春節期間,山東濱州陽信縣的多支鼓子秧歌隊開啟了巡回演出,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響徹街頭,走街串巷的秧歌隊伍為新年送上滿滿的祝福與歡樂。
陽信鼓子秧歌是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歷史悠久,以傘、鼓、棒、花為主要道具,也被稱為“大秧歌”“武秧歌”。鼓子秧歌所用的道具“傘”,是由古代的“華蓋”演化而來,鼓子則是由古代的盾牌演化而來,鼓槌是短刀或矛演化而來,棒是由鞭演化而來。鼓子秧歌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如今,在鼓子秧歌的重要發源地洋湖鄉,村村有秧歌,戶戶扭秧歌。
“我們利用春節、元宵節等重點節慶活動、旅游景點推介展示鼓子秧歌,挖掘非遺潛在價值,提升鼓子秧歌民俗旅游品牌,使其成為節日中增添喜慶和歡樂的重要元素。”陽新縣鼓子秧歌隊成員朱炳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