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4-11-19 08:53:11
原標題:【社評】“政府大院隨便進”,打動人的是開放度和“松弛感”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社評】“政府大院隨便進”,打動人的是開放度和“松弛感”
來源:工人日報
人們為政府大院敞開門點贊,并不是要求所有政府機關和職能部門都把大門一開了之,而是期待更多地方從類似做法中獲得一些啟發——人們呼喚的、期待的,是公職部門和單位愿意俯下身子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為公開透明做更多努力,讓“為人民服務”可感可觸。
據11月17日央廣網報道,近期,安徽舒城縣政府大院在網上“火了”,網友親切地稱之為“比自家小區還容易進出的政府大院”。據當地市民介紹,舒城縣政府大院隨意進出無門卡,自由停車不收費,“從我們有印象記事的時候,大門永遠是敞開的,也沒有看到有人被阻攔在門外,群眾進出很方便。”據悉,除了政府大院,機關食堂、衛生間也對外開放。
這則新聞在諸多社交媒體平臺都收獲了很多點贊,不少網友表示羨慕,也有一些網友自豪地表示自己家鄉的政府大院也是開放的。
其實,政府大院對外開放,不是新話題。早在十幾年前,一些地方就探索過開放政府大院和停車場,甚至有地方專門指派工作人員擔任“講解員”,帶領進大院的群眾參觀。近年來,類似的舉措更是越來越多,媒體報道顯示,山東德州有至少50個鄉鎮在收糧季節開放政府大院給百姓曬糧;江蘇、浙江的一些地方在節假日向市民開放政府食堂,“葷素搭配,好吃不貴”;還有的地方設立了“政府開放日”“市長接待日”等,讓公眾有更多機會了解政府機關如何運行并提出各類訴求……不難看出,不少地方都在努力拉近與公眾的關系,以改變一些人的某些刻板認知和看法,相關新聞總能引發熱議,也反映出公眾對地方政府轉變服務理念、提升服務水平的期待。
“政府大院隨便進”收獲諸多好評,一是因為這與一些嚴格限制進出,甚至頗具神秘色彩的機關大院形成了反差——畢竟,現實中,辦事群眾想要進入政府機關,有的要提前預約、有的要登記、有的要押證件,隨意進出幾乎不可能;二是因為契合了人們對服務型政府的期待,正如網友評價的那樣,政府大院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地方,“人們能順暢出入政府機關大門,是政府服務工作的重要一步”;三是因為這體現了政府接受公眾監督的姿態,政府機關、職能部門在干什么,精神面貌如何,人們可以進去看一看。
拆圍墻、打開門,不僅僅是在拉近地方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物理距離,更是在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而有助于加深了解、增進信任。某種角度上,這也對政府機關形成了一種激勵,為建設更加開明、自信的服務型政府夯實基礎。
當然,人們為政府大院敞開門點贊,并不是要求所有政府機關和職能部門都把大門一開了之,而是期待更多地方從類似做法中獲得一些啟發——人們呼喚的、期待的,是公職部門和單位愿意俯下身子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為公開透明做更多努力,讓“為人民服務”可感可觸。
進而言之,地方政府敞開大門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理念。門內是社會治理的權力與決策,門外是百姓的訴求和期待。能不能讓百姓興致勃勃地進來、心滿意足地出去,能不能在百姓走進院子的同時,領導干部也時常走出去,體驗、感受基層的氣息與活力,是更深層次的追求。如何在打開大門、敞開心門的過程中,獲取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靈感與智慧,如何在“門好進”之后進一步實現“臉好看”“事好辦”,更加重要。
地方政府大院打開門,讓公眾隨意遛娃、如廁、曬糧、停車……這種“松弛感”或許還有另一個名字——群眾路線。這種與群眾打成一片、“不見外”的做法,正是公權力運行的一種正確姿勢。這是地方政府應有的人情味,也是親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這樣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地方發展的前景會更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