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4-11-05 15:13:11
原標題:山東濱州:鹽堿地長出“新質生產力”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濱州:鹽堿地長出“新質生產力”
來源:大眾日報
濱州是一座在鹽堿地上建起的城市。據統計,濱州市耕地中不同程度鹽堿地126.3萬畝,占全省鹽堿地總面積的21.9%。
濱州更是一座在鹽堿地上崛起的城市。歷史上,由于盛產鹽,濱州成為歷朝重要的鹽業生產基地。《舊唐書》列傳七十四記載:棣州(在今濱州市惠民縣)“歲出鹽數十萬斛”。北宋時期,濱州鹽場是北方最重要的鹽場。《山東鹽業史》記載:“河北鹽務在滄、濱二州,滄州務三,濱州務四。”元朝時期,濱州鹽業占據了山東的三分之一。
上世紀60年代,濱州市楊柳雪村在“如雪”的鹽堿地上艱苦創業、戰天斗地,被周恩來總理樹立為糧棉雙高產、雙貢獻典型,成為“棉區的一面紅旗”。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濱州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鹽堿地”變成了“聚寶地”。
今年1-9月份,濱州全市GDP增長6%,增速列全省第4位;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6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際利用外資等14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列全省前5位。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如今,在曾經的鹽堿地上,“千億糧城”和萬億產業集群“破土而出”,如火如荼的新質“動能”正在生長。
千億糧城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2023年,濱州市糧食播種面積增量、糧食年加工轉化量列全省第1位,培育形成食品加工、畜牧水產兩大涉農千億級產業集群,糧食食品加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952億元,是全國唯一一個糧食產業經濟過千億元的地級市。
實際上,濱州鹽堿地在全市耕地中占比達21.5%,土壤滲水性差、釋水性弱,并不具備成為“千億糧城”的自然資源稟賦。
“千億糧城”是如何煉成的?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在首屆“糧油金三角”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給出了“四個關鍵詞”:市場主體“千家百戶”、糧油產品“千滋百味”、創新品牌“千錘百煉”、為企服務“千方百計”,構成了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濱州糧油企業多、產品品味足、產業鏈條長、優質品牌靚,以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模式,成就了“千億糧城”的制勝之道。
為了讓鹽堿地化身良田,濱州因“地”制宜,開辟“種地相適”新模式,選育良種和改良土壤“雙管齊下”,找準了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的發展“秘訣”。
在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經過成千上萬次育種實驗,選育出的優質雜交小麥品種“京農607”,實現鹽堿地增產19.13%;自主研究的小米-玉米周年集約化豐產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沾化,通過工程改堿、生態養地,30萬畝冬棗樹在改良的鹽堿地上茁壯成長,營養豐富、脆甜可口的沾化冬棗成為富民的“金疙瘩”。放眼田野,“禾苗綠”、“冬棗紅”取代“鹽堿白”,舊貌換了“新顏”。
“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田間車間餐間”緊密連接,正是濱州賦能糧食產業“種、養、加、銷、服”全鏈條高質量發展的“勝策”。一粒小麥能加工成600余種產品,一粒大豆能生產出210余種產品,一粒玉米能變身為100余種產品,玉米、大豆、小麥三大國家級糧食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相繼在這里落戶。濱州全市糧食加工綜合利用率達到98%,轉化增值率達到3.5:1,糧油食品產業誕生了結晶果糖、無水葡萄糖、玉米油等7項冠軍產品,均為全國第一。
從“棉區的一面紅旗”到“千億糧城”,鹽堿灘涂漸成豐收沃野。濱州靠著一套套漂亮的“組合拳”打造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濱州模式”。這座“千億糧城”的產業優勢、科技優勢和市場優勢,正加速蝶變成新質生產力。
動能新城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事實上,新質生產力更強調質態而不是業態。
濱州以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核心,全面重構產業鏈與供應鏈,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終端化邁進。
以鋁業為例,濱州著力做好以“延鏈、補鏈、強鏈”為內涵的“鑄鏈”文章,高端鋁業向再生鋁、高端壓鑄、汽車輕量化、精細氧化鋁等新領域拓展延伸。魏橋輕量化基地研發的第二代泡沫鋁密度只有水的1/2,強度能達到碳鋼的5倍;僅重156KG的全鋁物流車身,較鋼材質車身減重約40%,搭載于純電車型可有效提升3%-5%續航里程,燃油車型每百公里油耗可降低約0.6L。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端鋁產業集群實現營收3612億元,全球最大鋁產業集群戰略布局優勢彰顯,擦亮了“中國鋁都”“世界鋁谷”的美譽。
再如紡織業,你或許很難想到隨處可見的絲線會有怎樣的高科技含量。
濱州愉悅家紡研發用微米級紗線織造人造血管,突破精密織造、賦彈緊密定型和生物涂層等國外“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解決了人造血管柔順性、抗滲透性、生物相容性等難題,可用于置換人體主動脈,今年7月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如今,愉悅集團加快傳統家紡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健康醫療、健康智造等8大板塊支撐融合的大健康產業;魏橋紡織建設15個綠色智能化工廠,促進數字經濟與紡織產業深度融合……今年,濱州“智能紡織”成功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
如果說傳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塔身”和“基座”,那么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塔尖”。立足于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濱州“嶄露頭角”。
中科復材研制的鋁基碳化硅材料用于“嫦娥五號”月壤鉆桿,臨港產業園2G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開創了獨特的“漁、鹽、光”互補復合模式,中海瀝青股份有限公司國內首創“中壓加氫處理+生產臨氫降凝+加氫后精制”特種油加氫處理組合工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健康、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新質“動能”。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濱州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等手段,持續推動產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
供暖既關系著千家萬戶的民生“溫度”,也關系著藍天碧水的凈美程度。綠城(山東)清潔能源,于2019年被從深圳招商引資引入濱州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在2022年鄒平市明集鎮焦化廠煤電機組關停之際,綠城采用復合式分布式清潔能源供暖方案,為28個小區、100萬㎡提供安全可靠的替代供暖,節約政府投資4個多億,多能源協同利用達到零污染、零排放,既綠色低碳又降本增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今年以來,濱州新培育國家級能效領跑者1家,省級水效領跑者2家、爭創省級綠色工廠17家、綠色工業園區2家。今年上半年,濱州“四新”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10.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6.7%。
科創智城
新質生產力的源泉從何而來?
是科創,也是人才。
作為工業大市,濱州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濱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春田提到,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創新動力。
濱州有53項產品產能、產量或市場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國第一位,而這53項“冠軍產品”涉及的56家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占比近80%。
濱州市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持續壯大科技創新主力軍,積極引導高成長、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項目落地濱州。目前,濱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963家。
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濱州市率先成立全省首個實體化運行的市級科技創新委員會,堅持“政府主抓、企業主體、院校主動、人才主力、市場主導”五主并舉,構建起全社會一體化推進科技創新的“全域科創”大格局。
近年來,濱州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超115億元,占GDP比重達3.7%,實現全省“四連冠”。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濱州人才強市戰略實現了人與城的“雙向奔赴”,演繹出“美美與共”的精彩樂章。
8月16日,第五屆濱州人才節啟動儀式暨黃河流域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召開,再次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禮遇、最大誠意向人才致敬。
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兩端,打造了“入學即入崗、畢業即就業、專業即產業”“三即”職業教育模式,27所職業院校專業產業匹配度達到80%。設立1億元人才創新創業基金,實施“渤海英才”優化提升工程、優秀青年人才啟航工程、“渤海工匠”鑄造工程,連續六年舉辦“贏在濱州”高層次人才“雙創”大賽,成就了一大批產業“帥才”、科創“英才”、智造“匠才”。
自2020年在省內率先設立人才節以來,累計有800多名科技領軍人才、7萬多名本科及以上大學畢業生、10萬多名高技能人才把心放在濱州、把家安在濱州、把事業留在濱州。
香馳控股與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楊曉泉教授合作,探索出液態植物蛋白食品專用大豆蛋白生產技術,研發了鈣耐受大豆分離蛋白及高鈣大豆分離蛋白,以硬核技術助力企業拓展高端市場;
魏橋輕量化基地張海領銜研發的高強高韌鋁合金,解決了我國汽車輕量化優質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短缺的“卡脖子”問題;
中科復材王全兆領銜研發的碳化硅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性能優異,相關技術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城市的發展程度和品質水平,并不完全取決于先天條件和起點位置的高低。濱州腳踏實地、深耕力行,在鹽堿地里種出了茁壯成長的新質生產力,勾勒出品質濱州的“新質未來”。(大眾新聞記者 韓凱)
【責任編輯:舒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