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10-28 09:00:10
原標題:在文明探源中探尋“何以中國”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在文明探源中探尋“何以中國”
來源:人民政協報
編者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解決什么重大問題?如何進一步做好中華文明探源的研究與普及?歷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鑒實踐,對于當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有哪些借鑒?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
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學術家園:從您2000年發表對開展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總體思路和課題設置的構想,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2年啟動預備性研究、2004年正式啟動,您始終走在文明起源研究的前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解決怎樣的重大問題?
王巍:文明起源研究是人類歷史研究中極為重要的課題。從2002年啟動預研究開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開展20余年,共有涉及考古、歷史、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物等近20個學科、60多個機構、400余位學者參加了研究。
這一工程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即中華五千年文明是歷史真實,還是“只是個傳說”?國外學術界曾比較普遍地認為,中華文明的開始應從商代晚期使用甲骨文字算起,只有大約3300年歷史。我國古代史學者則根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認為,中華文明應從夏王朝的建立開始,大約有4000年歷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要根據是《史記》等古文獻記載。探源工程最重要的成果則是,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實證了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歷史這一事實。探源工程把對反映各地區文明化進程重要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作為最關鍵的環節,在黃河上中下游、長江上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的近50處遺址有計劃地、持續地開展區域調查和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揭示出距今5500年至距今4000年間,中華大地不同區域文明的演進,并最終匯聚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和發展道路。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理事會作了如下闡述:“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良渚社會進入文明社會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良渚遺址把中華文明的起源從原來國外認定的3000多年更正為現在的5000多年,成為向國內外彰顯和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圣地。探源工程則為良渚遺址成功申遺作出了關鍵性貢獻。
我們之前還曾面臨如何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問題。之前普遍流行的標準就是“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例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就沒有制造和使用金屬器具,存在于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沒有使用文字而是結繩記事。這樣我們就有信心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探討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我們總結出新的“三要素”——城市、階級、王權和國家,國家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最根本的標志。“三要素”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各地早期文明的材料中概括出來的,也符合其他地區的文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國方案”是對世界文明研究理論作出的原創性貢獻。
學術家園: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的成果經驗,對繼續推進、不斷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哪些啟示?
王巍:考古學靠新的資料不斷豐富和充實,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的一個不經意發掘,有可能改寫歷史,改寫像我們這輩人依據當時考古材料提出的認識,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希望有更多人熱愛中國考古事業,并堅持下來。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指導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這是探源工程最根本的成功經驗,必須加以堅持。而把探源工程研究引向深入,必須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同時繼續加強對中華文明的研究和闡釋,特別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參與。還要加強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成果的國內宣傳推廣,創新傳播形式,增強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認同。此外,還要繼續大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加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比如舉辦線下線上的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成果展,繼續辦好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和良渚論壇、太湖論壇、北京文化論壇、尼山東山論壇等,形成較大的國際影響。加大對中外合作考古的支持力度,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闡釋普及考古
學術家園:您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動植物考古學大會上談到,新時代的考古研究,還要投入到大眾考古、公眾考古的領域。在這方面您有怎樣的探索與實踐?
王巍:考古人除了研究考古,還要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考古、普及考古,比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物展覽、考古研學、考古講座、出版圖書等,讓更多人了解考古,了解與研究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今年9月,探源工程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研究成果已經寫入初中歷史課本。我參與了教材修改,比如增加了萬年的稻作、8000年的骨笛、甲骨的刻畫以及5000年的良渚等。最近我還出版了兩本介紹中華文明研究成果的通俗讀物——《聽首席專家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源來如此——跟著考古學家去探源》,介紹了不少最新的重要考古發現——橋頭遺址8000多年前的彩陶“八卦”符號、雙槐樹遺址5000年前的“北斗九星”遺跡、南佐遺址5000年前的“九臺”和宮城宮殿等。我將考古成果結合人們日常生活,深入淺出地解答“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農業的起源與發展”“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等考古學核心問題,從時間線上梳理這些考古成果發展脈絡,從文化傳承的內涵上厘清分布于中華大地各個地方的考古文化的內在聯系,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深刻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實證,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秉持開放包容態度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學術家園:歷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鑒實踐,對于當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有哪些借鑒意義?
王巍:放眼世界,距今5000年前后,是世界各古老文明形成與初步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各地區域文明之間的交流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在這一時期,原產于西亞的小麥、黃牛和綿羊及冶金術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西北地區,后傳到黃河中下游地區。冶金術在西亞地區是制作小件的青銅工具、武器和裝飾品,而在其傳入中原地區之后不久,中原地區的先民們利用在此之前已經熟練掌握的高溫燒制陶器的技術,發明了用陶范鑄造青銅器容器的技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最早的青銅容器殘片和銅鈴。到了商周時期,青銅容器鑄造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重達800多公斤的司母戊大銅鼎就是突出代表。這一事例表明,中華文明對外來先進文明因素并非只是照搬,而是在吸收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是中華文明包容性和創新性的最好體現,也是其生生不息、永葆活力、延綿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距今5000年前后,起源于我國華北地區的粟、黍的栽培技術向西亞地區傳播。此時期經由絲綢之路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比漢代張騫通西域早2000多年。還有水稻和絲綢的向外傳播,也都遠遠早于漢代。記述西周穆王游歷四方的文獻《穆天子傳》記述了周穆王游歷到西域的女王國,贈送給該國國王西王母大量絲綢。在古希臘的文獻中,可以見到希臘的貴族以擁有一件中國產的絲綢衣物為榮的記載。由此可見,中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源遠流長,對于兩地區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精辟總結。知古鑒今,當今社會的發展,同樣需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需要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