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10-28 09:00:10
原標題:中生代“飛行競賽”添新證據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生代“飛行競賽”添新證據
來源:光明日報
【瞧!我們的前沿科技】
本報南京10月27日電(記者蘇雁 通訊員姬尊雨)昆蟲是最早掌握飛行能力的動物,它們是如何演化出飛行功能的?由于重建滅絕昆蟲的飛行能力非常困難,學界對昆蟲能力的演化歷史了解有限。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許春鵬、研究員王博和研究員張海春,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陳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余逸倫等合作,以古蟬為研究對象開展綜合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古蟬總科(半翅目)是中生代的代表性樹棲昆蟲,翅展最長可達15厘米,生存時限從二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距今約2.6億年至1億年)。古蟬在中生代非常繁盛,保存了大量的化石記錄,是探究昆蟲飛行能力演化的理想類群。
何為“飛行競賽”?2010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發現,在侏羅紀最晚期,古蟬類群存在一個明顯的演替事件。“以古蟬為代表的昆蟲很可能受到新興空中捕食者的影響,拼命將自己裝備起來,演化出了更強的飛行能力。”王博解釋,這便是“飛行競賽”假說。該假說雖被廣泛引用,但一直缺少嚴格的定量驗證。
通過對全球范圍內所有代表性的古蟬化石進行檢視,研究團隊重建了古蟬總科的系統發育關系,識別出了并系的早期古蟬和單系的晚期古蟬兩個類群。研究進一步揭示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古蟬類群演替事件:原本占據主導地位的早期古蟬開始衰落,晚期古蟬開始崛起。綜合各類形態空間分析結果表明,古蟬在這次類群演替事件中發生了明顯的表型演化。
該研究構建了古蟬的空氣動力學模型,據此定量評估其飛行性能,闡明了該昆蟲類群的飛行能力演化史。研究發現,相比早期古蟬,晚期古蟬的翅載荷、飛行肌肉、前翅展弦均有提升,古蟬發生了顯著的形態學演化,飛行速度、飛行靈活度、飛行效率顯著提升。該成果為定量計算滅絕昆蟲的飛行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該研究發現的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古蟬類群演替事件,在時間上與早期鳥類的大輻射相吻合。因此,早期鳥類的繁盛很可能對古蟬的演化產生了定向選擇壓力,促進了古蟬的類群演替,導致了早期古蟬的衰落以及飛行能力更強的晚期古蟬的崛起,鳥類可能是引起中生代“飛行競賽”的“始作俑者”。
研究認為,鳥類這一新興飛行動物的起源和輻射,很可能對已有的飛行生物(昆蟲和翼龍)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在早期鳥類的輻射過程中,翼龍也發生了明顯的演化事件:由體形較小、食蟲為主的基干類群,逐漸演替為體形較大、食性多樣化的翼手龍類。作為潛在的競爭者,鳥類的繁盛可能促進了翼龍的類群演替。總之,中生代的“飛行競賽”極大影響了翼龍和昆蟲的演化,從而重塑了中生代晚期的空中生態系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