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10-01 09:26:10
原標題: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
以前,人們見面,通常會問:“吃了嗎?”
今天,人們見面,大概會聊:“最近有啥好電影?看了啥書?”
這一社交細節的變化,折射出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從追求物質生活的溫飽到重視精神生活的豐盈。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產品極大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文化產品日益豐富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農村文化生活曾被這樣描述。
當時,城市的文化生活也算不上豐富。1949年末,我國廣播電臺僅有49家。1952年全國拍攝的電影故事片只有9部。收音機在一般人家絕對是奢侈品,看電影也算得上比較高級的文化消費。文化設施匱乏,文化產品不足,人們白天上班,晚上只能“擱下飯碗摸床沿”。
這樣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75年來,文化產品供給從緊缺到豐富,大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餐桌”。
《長津湖》《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人世間》《繁花》《三體》等優秀影視作品不斷“上新”。僅2023年,全國電影年產量就有近千部;全國制作發行電視劇156部、4632集,全國電視劇播出21萬部。面對琳瑯滿目的影視作品,觀眾有時甚至會面臨選擇困難。
《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等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百花爭妍。演唱會、音樂節等音樂活動輪番登場并下沉至縣城。2023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原創首演劇目1993部,原創首演節目3805個。
圖書出版飛速發展,圖書品種空前豐富,2023年我國出版圖書達119億冊(張),約20萬種。網絡文學快速崛起,平臺駐站作者總數接近3000萬,現實、歷史、青春、科幻等不同類型的網絡文學精品大量涌現,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求。
文化產品極大豐富的背后,是國家對文化事業的持續投入。2023年我國文化和旅游事業費(2018年及以前為文化事業費)達1280.4億元,而1953年至1957年,我國文化事業費總投入僅為5億元。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十分缺乏,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有896個,而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
1953年,當時的文化部頒布《關于整頓和加強文化館、站工作的指示》,明確了文化館(站)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職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由此啟動。此后幾十年,公共文化機構的設施建設、設備條件逐步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一批法律法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快車道,現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數據最有說服力。2023年末,全國共有群眾文化機構43752個、公共圖書館3246個、備案博物館6833家。從城市到鄉村,公共文化場館基本實現全覆蓋。
在實踐中,各地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促進基層文化設施科學布局、優化功能,涌現出浙江“文化禮堂”、甘肅“鄉村大舞臺”、湖南攸縣“門前三小”(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山東“農村文化大院”等各具特色的基層文化空間。此外,上海嘉定的“我嘉·秀空間”、廣西北海的海島智慧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也不斷涌現,目前全國已經超過3.35萬個。
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通過推行總分館制,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下沉。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總分館制深入推進,讓優質文化資源流動起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供給和高效利用。
——完善“訂單式”“菜單式”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對接。山西太原推出“周二劇場”,根據觀眾的口味選擇演出劇目;福建閩侯縣建立“隊伍節目庫”,設立“周末農家戲臺”點單臺,群眾想看什么點什么。
——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和服務,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廣東引入社會力量,試點建設“公共文化共同體”,拓寬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來源;云南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彩云之南等你來”等文化活動,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
文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下班后去干嗎?”
“去上夜校!”
9月2日,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報名通道開啟,共投放1072門課程、2.5萬個名額。八年來,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不斷擴容,但仍然“一課難求”。今年秋季班報名人數再創新高,最多時90萬人同時在線搶課,很多熱門課程都是“秒光”。
除了上海,重慶、濟南、廣州、天津、成都等很多城市都推出了不同特色的夜校,涉及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不同的公共文化機構。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耙剐V鹫f明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把文化藝術追求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鄙虾J忻袼囆g夜??傂X撠熑恕⑸虾J腥罕娝囆g館館長吳鵬宏說。
上夜校只是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上班路上,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中午休息,刷一部心儀已久的大?。幌掳嗪?,進電影院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晚飯后,跳一場酣暢淋漓的廣場舞;臨睡前,翻翻枕邊書,伴著書香入眠;周末,帶著孩子打卡博物館、美術館……這些曾經是老百姓想象中的文化享受,而今已無處不在,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數據勾勒出當下群眾文化活動的整體樣貌:2023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12萬場,服務人次18.4億;全國公共圖書館流通人次11.6億,為讀者舉辦各種活動29.4萬次;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共演出254.2萬場,觀眾9億人次;全國公共美術館舉辦展覽9813場,觀展人次6217.9萬。
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
“推開一扇門,打開一扇窗,美麗新農村,翻卷著金色麥浪……”舞臺上,一群農民朋友手持麥克風,高唱著《美好的日子唱著過》,一臉的陶醉和幸福。這是近日在河南蘭考舉辦的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上的一個場景。
日子越過越好,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群眾不再滿足于坐在舞臺下當觀眾,也希望登上舞臺唱起來、跳起來,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
52歲的遼寧省朝陽縣唐杖子村村民李春軍,已連續29年組織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村晚”。每年“村晚”上演,正值天寒地凍,可村民們參與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從最初只有十幾人到現在有100多名演職人員。在李春軍的帶動下,現在朝陽縣幾乎每個鄉都有了自己的群眾文化活動。
通過舉辦文化活動,村民們不僅開心,也自信了?!耙郧澳阋f采訪哪個村民,他們指定都扭扭捏捏的,現在當著幾千人的面,讓唱就唱,讓跳就跳,接受采訪更不在話下,這不就是文化自信么!”李春軍頗為感慨地說,“以前搞活動,大家積極性不高,現在只要說辦活動,村民們都爭著搶著報名,每次都要優中選優。”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p>
過去十多年,從“四季村晚”到“大家唱”群眾歌詠比賽,從“村超”“村BA”到廣場舞展演,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站到文化舞臺中央,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耙郧霸谂_下當觀眾,如今登臺當主角,感覺不一樣,有種當主人的感覺?!鞭r民朋友這樣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隨著群眾自身文化造血能力的增強,《敲起琴鼓勁逮逮》《掃街》《阿嬸合唱團》《一分不能少》《打扁擔》《看見自己》《愛上這座城》《陽臺的花兒開了》《守望·撒麻》《兩室一廳》《公雞過壽》等一大批群眾文藝作品,從“群星獎”評獎活動中脫穎而出,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不同藝術門類,展現了新時代群眾文藝創作的最新成果。
在線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通過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創作文藝作品,展現藝術才華,記錄日常生活,主要短視頻平臺日均短視頻更新量近8000萬,日直播場次超350萬。
數據
1949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00個,到1978年末增加到3150個,2023年末達到17781個。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僅有群眾文化機構896個,到1978年末增加到6893個,2023年末達到43752個。
1949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55個,1978年末增加到1218個,2023年末達到3246個。
(本報記者 韓業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