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4-09-30 16:58:09
原標題:時間里的“河”美答卷
來源:微信公號“濟南宣傳”
原標題:時間里的“河”美答卷
來源:微信公號“濟南宣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孕育了偉大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進入新時代,滋養中華大地千年的母親河迎來新的角色,從文明的搖籃變為發展的高地,帶著“幸福河”的期許,攜著生機與活力一路向海,所過之處皆流淌著幸福。
時間之筆,承載著發展的篇章,描繪著奮進的藍圖。
今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5周年,也是平陰縣落實黃河戰略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作為“黃河入濟第一站”,五年來,平陰縣承擔著“強省會”的重要使命,成立山東省唯一一個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政府機構——黃河生態產業發展中心,著力打造特色沿黃區域,探索出一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特色發展之路。近日,平陰縣黃河生態產業發展中心榮獲山東省黨建引領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先進集體的稱號,為平陰黃河戰略的實施記下濃重的一筆。
以“智”治“水”,守護大河安瀾
隨著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日臻成熟,數字化正成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治理過程、治理策略發生系統性變革和功能性升級的關鍵性力量。2022年1月,平陰智慧黃河數字平臺獲批立項,成為全省范圍內首個“智慧黃河”數字化平臺。
“智慧黃河”數字化平臺是以數字黃河為基礎的智慧黃河數據中臺,也是具有數字孿生功能的綜合性數字化平臺,為全省首創。
“智慧黃河”聚焦防汛減災、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河湖監管等多項黃河安瀾業務,通過加密監測感知設施點位布局,整合大量來自水文站、雨量站和水位站的數據,實現黃河防汛抗災的智能預警分析、動態預演展示,同時對河道水情、河道水質、大氣環境、空氣狀態變化進行實時監控和數字孿生呈現,實現跨單位、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調用場景,為科學決策提供智能輔助。
以“水”保“綠”,實現綠水青山
在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的進程中,建設黃河綠色生態走廊是重要一環。
平陰是黃河入濟的第一站,是黃河生態修復治理的重要生態功能區,自2020年起,平陰開始深入謀劃實施沿黃風貌帶生態修復,致力于打造省會特色產業發展新高地和濟南輻射魯西南的橋頭堡,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平陰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風貌帶生態修復項目東起安城鎮與長清區交界處,西至東阿鎮魚姜浮橋,全長40公里。整個黃河風貌帶生態修復工程以防汛救災、生態修復為首要原則,在保證道路防汛搶險功能前提下,呈現“一廊、兩帶、五段、多節點”的空間特點。“一廊”是指黃河生態廊,“兩帶”是指迎水側生態防護帶、背水側田園觀光帶,“五段”分別是魅力安城段、祈福榆山段、綠浪錦水段、花漾玫瑰段、怡養東阿段。“多節點”是針對沿線開闊地段進行景觀美化,設置親子游樂點、拍照打卡點、民宿休憩點等景觀節點。
以“綠”帶“富”,激活美麗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平陰縣充分發揮特有的生態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做好結合文章,點“綠”生金,致力把綠色生態轉化為綠色產業,探索出了向綠發展的新路徑。
平陰縣玫瑰鎮外山村緊密結合地域特色,在原有廢舊礦山上引入“玫瑰”元素和黃河文化,巧妙設計“黃河寧,天下平”與“黃河幾字彎”步道,精心打造多個浪漫場景和黃河落日自然美景觀賞路線。同時,整合種植產業資源,融入并帶動周邊區域綜合開發,以“支部領辦合作社+合伙人+農戶”“支部+黨員+群眾”的共富模式發展特色種養業,實現了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發展,成為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黃河灘區遷建村典型。
除此之外,平陰縣圍繞生態保護、流域治理、文化傳承、高質量發展等重點領域,新謀劃儲備項目95個,確定實施類重點項目227個。玫瑰產業依托數字化轉型,通過智改數轉,實現了鮮花種植技術、玫瑰花制品加工技術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鏈重塑,推動了玫瑰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讓玫瑰花成了“致富花”。
與大河奔流,與時代共舞,如今,黃河這條承載著平陰人民殷切期望的“幸福河”,正醞釀著平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精彩蝶變。以水為墨、以綠為題、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愈發壯美,母親河兩岸正一步步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
【責任編輯:李杭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