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09-30 10:17:09
原標題:行走鄉村 理解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行走鄉村 理解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此次來到山西平順西溝鄉,盡管時間緊迫,腳印不多,但踩得很實。”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2023級農村發展專業博士研究生陳志文說。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來自全國高校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聯盟高校的12名碩士生、博士生及兩名老師,組建了一支研究生學術實踐團,依托中國人民大學先鋒社會實踐項目——“理解中國”學術實訓計劃,來到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鄉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的主題是“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新時期西溝如何在黨建引領下持續將農村工作做深做實做出特色”。
據了解,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指導下,中國人民大學于2023年5月倡議成立全國高校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聯盟,旨在共同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舉措,目前聯盟成員高校已有107所。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李婧老師介紹,本次調研是聯盟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的首次嘗試,參與調研的學生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貴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9所高校。
來自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白堯說,在西溝鄉一個個村子的走訪調研中,覺得這些天過得很充實,“不僅是調研工作安排得很豐富,也感到很充實,當你真正深入地了解了一種精神后,人會變得充實,甚至覺得靈魂得到了升華”。
西溝鄉被不少人稱為“勞模之鄉”,這里不僅是全國勞動模范、“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的故鄉,還走出了李順達、郭玉恩兩名全國勞動模范。
實踐團中的大部分同學是00后,他們中的不少人從小生活在城市,對農村生活并不太熟悉,對一個鄉村能走出多名全國勞動模范更是充滿了好奇,同時也對勞模精神在鄉村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充滿疑問。
但走進西溝鄉,這里滿眼綠色給了他們第一個答案。西溝鄉黨委書記楊峰崗介紹,其實,西溝的自然條件并不好,因為地處太行山區,西溝到處是石頭山、石頭溝,種什么都很難成功。“別說一山坡的樹,種活一棵都很難。”楊峰崗說,是申紀蘭帶著村民們在幾十年間堅持不懈,“逢土必種”,才有了現在的綠水青山。
人們說,精神是時代的產物,在那個特定年代產生的精神能延續到現在嗎?這其實也是實踐團學生的疑問。“即便只在西溝參觀兩三天,申紀蘭、李順達的事跡也很讓人震撼。那么,在當下,寶貴的精神財富能煥發新的生機嗎?”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陳露說。
實踐團的學生在之后的調研中尋找到了答案。
“無論到哪個村子都會發現,村干部們對自己管轄區域里所有人家的情況都如數家珍。”復旦大學老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李冰逸說,“誰家有什么事、誰家孩子今年考上了哪所大學都心里有數。”
不少同學有類似的感受,中國人民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任佳記得,在西溝鄉趙店村調研時,村干部帶著大家去看了一處已施工完畢、正在進行施工驗收工作的民宿工地,“我發現,這些村干部雖然并不負責具體施工,但是他們卻對很多施工細節特別清楚,哪個房間什么格局,哪扇窗正在準備更換,都說得特別清楚”。任佳說,村支書當時隨口說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咱們村干部就是服務員’,我覺得這句話特別樸實卻又特別打動人”。
“我記得一位跟我們交流的駐村干部是95后,比我們只大幾歲,她每天要做的工作非常瑣碎、細小,甚至幫村民復印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李冰逸說,當大家質疑這么瑣碎的工作的意義時,這位年輕的鄉村干部卻說,“干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干好了一件大事”。
實踐團在西溝的調研安排得非常緊湊,一周的時間里,他們深入走訪調研了近10個村子,白天深入田間地頭、村戶農家,晚上便開始激烈地討論黨建與鄉建、鄉村與青春、理論與實踐……
“老師經常跟我們說8個字:‘實踐經濟、柔和謙卑’。”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許有亮說,就是希望我們能始終保持謙和的心態,始終用實踐調研與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搞研究。實踐團的學生們也正在這樣做,在行走中“發現中國”,在碰撞中“理解中國”。
“我覺得‘理解中國’首先是一個動詞,要在不斷的經歷中去理解。”白堯說,通過行走在西溝,看這里的人在做什么,聽這里的人在說什么,才能真正了解整個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這個時候那些“精神”也變得具體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