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9-26 08:57:09
原標題: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百姓家門口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百姓家門口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王 彬
黃 卓/制圖
熱鬧“村晚”四季常伴,城市書房全天開放,云端服務隨時可享,才藝課程隨心報名……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回應人們的文化新期待、新需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成為熱門“打卡點”,引領文化風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化選擇越來越多元,對文化服務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文化設施越來越完善
探訪文化館奇妙夜,暢游圖書館文化市集,美育實踐觸手可及,城鄉青少年共享文化資源……在文化館服務宣傳周和圖書館服務宣傳周期間,人們近距離體驗文化場館推出的精品展覽、精彩演出、特色活動、創新項目,點贊身邊的文化場館,解鎖不一樣的文化生活方式。
2023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群眾文化機構4.4萬個;全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12萬場,同比增長53.5%;服務人次183537萬人次,同比增長91.6%。
多年來,依托遍布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伴隨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扎實推進,我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協同發展機制逐步健全,彰顯出公共文化服務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僅能滿足基本文化需求,還能“嫁接”不同服務功能……近年來,不斷成長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遍地開花,在塑造城市品格的同時,有效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升了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
“跟政府‘牽手’合作這么多年,對文化服務有情懷,對產品創新有思考。在對話和協同中,我們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找準了服務定位,跟群眾所需每貼近一步,使命感就增強一分。”不少文化機構管理者這樣說。大量文化組織和社會企業承擔起運營新空間的職責,成為我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的直觀體現之一。
文旅服務越來越有感染力
夜幕降臨,湖南省長沙市群眾藝術館的教室燈火通明,不時傳出課堂互動的歡笑聲,其學員多半是“上班族”;浙江省杭州市文化館的“夜課堂”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一位外籍教師近期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開設雙語太極拳課程,名額很快被報滿。
近年來,諸如市民夜校這樣的創新服務頻頻帶來驚喜,備受群眾特別是年輕群體的贊譽,折射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溫度,更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定立場。
不僅有錯時延時開放,還有全民美育、館校聯動……多年來,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各地文化場館注重整合資源、創新形態,針對各個群體定制文化產品,將“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呈現為一場場精彩的活動、一次次用心的服務、一幕幕暖人的場景。此外,“春雨工程”“陽光工程”“圓夢工程”等示范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項目深入開展,釋放出公共文化服務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關照特殊群體文化權益的光和熱。
智慧旅游地圖讓游客掌上享受導游、咨詢等服務,為旅途中遇到問題的游客提供及時幫助……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圍繞新時期游客需求特點,提出優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服務、強化旅游應急救援服務、加強旅游惠民便民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五大方面15項任務,引領行業加快形成主體多元、保障有力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培育優質旅游公共服務品牌,讓游客游得安心、游得舒心。
文化產品越來越有“嚼頭”
“日子過得怎么樣,看看‘村晚’就曉得!”將“村晚”作為生活儀式,日益成為我國廣袤鄉村的新風俗。從“鄉村春晚”到“村晚”再到“四季村晚”,各類群眾才藝大舞臺、特色文化大秀場、文旅融合大平臺,激發著人們的參與熱情。
據統計,2024年“四季村晚”活動共確定359個示范展示點。2024年春節期間,全國舉辦“村晚”2.35萬場,參與人次約9869萬,影響力成倍擴大。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晚”導演組負責人告訴記者,節目創作、環節設置、互動設計的決定權都在群眾手中。在浙江省麗水市,“村晚”既是全民共享的文化活動,也是推動共富的文化產品。“我們正在建立游客點單、村民接單、社會評單的運作體系,走上‘村晚+’的融合路。”麗水市文化和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云南、山東等多地,獲得或入圍群星獎的優秀文藝作品被制作成短視頻,通過互聯網紅遍全國,收到了數不盡的“二次創作”版本。在四川、安徽等地,“留得下”“靠得住”的文化隊伍深扎基層,培育了新一批文藝骨干。基層文化工作者普遍感到,有“嚼頭”的文化產品表達的是同一個主題:美好生活,人人追求。
據統計,2023年末,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有館辦文藝團體9843個,全年演出14.9萬場。人民群眾始終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角。
“云端”體驗越來越有智慧
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升級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推出全景式數字體驗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是“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關乎人們的文化生活質量。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飛速前進,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充分利用數字資源,依托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數字公共文化場館建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務應用,推出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服務逐漸成為一些文化場館的“標配”。在線預約、點單、下單、配送、反饋、互動則成為人們共享文化服務、分享文化體驗的新習慣。
業界專家認為,經過長年積累,我國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體驗新場景會迎來新局面。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
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正朝著新目標大步邁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