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9-25 08:53:09
原標題:文教有匠心 美育塑人格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文教有匠心 美育塑人格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王 彬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身心健康備受關注。青少年群體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
今年8月,北京京劇院與山東煙臺大劇院合作舉辦了“京劇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們收獲滿滿。據了解,“京劇夏令營”每年8月開辦,至今已持續8年,共有近700名小朋友參與,其中不乏連年入營的“資深學員”。
為確保教學方案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北京京劇院和煙臺大劇院在每年活動開展前兩個月就會指定專人進行調查研究,并開展教學方案制定、教師選派等工作。
“我們會把基本功扎實、舞臺經驗豐富、熟悉青少年心理特點、擅長一線教學的優秀教師選派到‘京劇夏令營’教學組中。”北京京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京劇院依托多年來推廣普及京劇的經驗,創新青少年藝術普及的路徑,更新了“臺上演出臺下看戲”的固有藝術輸出模式,采用“一對一”教學互動方式,讓孩子們近距離學京劇、觀京劇,從而愛上京劇、傳唱京劇。
“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心理需求和基本素養,我們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還會根據孩子喜愛的行當及自身條件分組安排學習。”“京劇夏令營”的領隊告訴記者,從京劇歷史脈絡、京劇知識小課堂,再到四功五法和經典唱段,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學習京劇人物、行當、動作等專業知識,全面了解京劇藝術。
“一開始是想讓孩子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學習戲曲中增強體質。沒想到短短幾天,孩子就愛上了京劇,成了小戲迷。”煙臺市民徐先生告訴記者,觸動他和許多家長的還有每年“京劇夏令營”的成果展示環節,看著孩子們稚嫩的面孔和有板有眼的舞臺表演,內心升騰起的不僅有自豪與欣喜,更有對新一代文化傳承者的贊賞。
9月,新學期開啟,孩子們在學海徜徉之余,也有在各類文體活動中陶冶情操、鍛煉身體的需求。
在浙江平湖,美育基礎第一課、美育提升第二課、創新拓展第三課的“一二三課堂”,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藝術技能、提升藝術審美、發展藝術特長的選擇。
平湖市文化館館長吳華介紹,美育第一課堂主要是建設豐富多彩的美育課程,經過3年的耕耘,目前已開設舞蹈、少兒形體、少兒聲樂、少兒繪畫等公益培訓751個班次,惠及近12萬人次。“我們還在東湖中學、藝術小學、平師附小等開設了傳習班,以非遺傳承人為引領,組建了西瓜燈雕刻、剪紙、戲曲等26個教學基地,每年開展教學500余次。”吳華表示,通過“課堂教學+藝術實踐+常展常演”的美育實踐模式,孩子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精神世界更為豐盈。
在此基礎上,平湖市文化館又開設起美育第二課堂,即讓學生走出校園,在文化藝術場館深入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底蘊。該館還與學校合作組建博物館學生志愿團隊、開辦學生作品主題展等,鍛煉學生們的組織協調、團隊協作能力,讓孩子們在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滋養心靈、塑造人格。
讓青少年有表達自我的舞臺,是美育第三課堂的目標。為此,平湖建立了面向學生的常態化文藝展演機制,頗得孩子們的青睞。此外,平湖還依托全市文化下派員、文化專職管理員,在8個鎮(街道)115個村(社區)的農村文化禮堂,開設了少兒美術、聲樂、剪紙等美育項目,為鄉村青少年提供豐富的文化服務。
探訪名人故居,親近自然萬物,體驗不同職業,暢享運動樂趣……對浙江寧波海曙區的青少年來說,文化服務不是單純的讀書、學舞、練聲,而是集閱讀、對話、體驗于一體的成長伙伴。
“自2021年起,我們就面向青少年推出了‘閱讀甬城’互動體驗型研學項目,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打造綜合文化服務平臺。”海曙區圖書館館長汪嵐介紹。
“閱讀甬城”主推文化研學、自然課堂、職業體驗、運動體驗四大主題。截至目前,活動已推出60期。今年上初一的余晨最喜歡探訪寧波的歷史文化遺跡,享受穿梭于歷史長河的感覺。14歲的晶晶則更偏愛“自然+研學”,多次參加“夜觀昆蟲”活動。有小朋友報名參加“職業+研學”活動,通過模擬軍事訓練、農耕體驗等場景,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不同職業的樂趣與挑戰。還有孩子通過“運動+研學”了解槳板、棒球、騎行等運動。“跟著活動做運動,孩子的體能明顯增強,在學校表現得更積極,跟同學的關系也更融洽了。”一位家長告訴記者。
業界專家分析,當多元而富有匠心的文化服務成為一次次生動的生活實踐,孩子們就能享受到更加溫暖的關懷;當關愛的力量化入社會各個角落,青少年身心健康就有了更加穩定的保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