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4-09-18 09:09:09
原標題:違規“斷骨增高手術”屢致傷殘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違規“斷骨增高手術”屢致傷殘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期,“小伙花十幾萬斷骨增高致終身傷殘”“女子花60萬斷骨增高落疾病”等引發熱議。
國家明令禁止非醫療目的的“斷骨增高手術”,但新華社新華健康記者近日發現,不法分子受巨大利益驅使鋌而走險,利用網絡平臺監管盲區,誘導身高敏感人群接受高危醫療手術。
專家建議,加大此類非法醫療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相關網絡平臺監管和風險提示。
“斷骨增高手術”頻頻致殘
近日,一名江蘇女孩為了長高,花費近60萬元到國外去做“斷骨增高手術”,手術后出現慢性骨髓炎等疾病,導致終身傷殘,引發關注。
同樣因“斷骨增高手術”落下傷病的還有河南新鄉的一名29歲小伙子小安(化名),他一直為自己1米64的身高而自卑,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有關“斷骨增高”的帖子,在“腿友”介紹和自己的多方打聽下,小安聯系到了一家醫院,花了十幾萬元做了“增高手術”。但小安沒想到,術后自己不僅沒能得到滿意的身高,還落下了長短腿等各種毛病。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李劼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斷骨增高手術”,其實是使用醫學上的“肢體延長術”,這是一項有創傷的疾病治療技術。手術首先會打斷或鋸斷患者腿部的骨頭,再在腿部打鋼針,搭建外固定架,使骨頭在外力刺激下再生長。該術式有非常嚴格的適應癥,不能單純用于以增高為目的的治療,主要應用于小兒麻痹癥導致的長短腳,以及外傷后骨缺損、骨折后兩側腿長不一致,以及嚴重畸形矯形等情況。
李劼若表示,肢體延長術在一些疾病治療上獲益大于風險,但對于健康人群而言風險太高,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嚴重后果。
近年來,“斷骨增高”導致傷殘的案例并不在少數。公開報道顯示,2022年,江西南昌一名19歲的女生原本身高1米54,做了脛腓骨延長手術后,雖然增高了6厘米,但出現行走障礙,其膝關節與踝關節都已經僵硬,不能完全靠自己站起來。
此外,2020年,江蘇省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名做過“斷骨增高手術”的患者,該手術導致患者雙腿嚴重感染無法行走,甚至面臨終身殘疾。
早在2006年,原衛生部就出臺了《關于對“肢體延長術”實施嚴格管理的通知》,通知規定該項技術適應證為先天畸形、外傷、腫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損或肢體不等長,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體畸形。不具備以上適應證的,嚴格禁止使用肢體延長術。
同時,通知還明確規定,肢體延長術不屬醫療美容項目,醫療美容機構不得開展此項技術。開展該項技術的醫療機構,應為具備條件的三級綜合醫院或骨科專科醫院,具有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骨科”診療科目。2015年,原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將“除醫療目的以外的肢體延長術”列為明令禁止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
誘導身高敏感人群接受高危手術
業內專家表示,“斷骨增高手術”案例層出不窮背后有多種因素。一方面,巨大利益驅使不法分子鋌而走險,違規開展醫療;另一方面,相關網絡平臺對不良信息把關不嚴,導致身高敏感人群受不良信息引導。此外,還有一部分案例涉及境外醫療行為,增加了監管的復雜程度。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副主任王健對新華社新華健康記者表示,病理性的肢體延長術治療主要花費是外固定支架和手術費用,總的下來幾萬元就能解決。公開報道顯示,國內進行“斷骨增高手術”的花費通常在十幾萬元,而赴海外接受手術費用可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巨大的利益空間,使得不法分子鋌而走險。李劼若表示,個別民營醫院可能會“打擦邊球”,例如將“斷骨增高”病歷寫成患者不是以增高為目的,而是存在相關疾病,以此逃避有關部門的日常監管。
網絡上充斥的不良信息,也誘導著敏感人群。王健認為,當前短視頻平臺充斥著通過濾鏡特效生成的“大長腿”等內容,容易對一些身高敏感的受眾對于產生不健康的審美暗示或助長焦慮情緒。
與此同時,一些非醫療專業的個人賬號分享所謂“斷骨增高”的經歷,真假難辨。例如,某抖音用戶被網民稱為所謂“斷骨網紅”,其自稱2023年10月接受“斷骨增高手術”后,身高增加了數厘米,并持續發布相關短視頻。有知情人士稱,“不少人咨詢斷骨增高,一股斷骨增高小熱潮在2024年上半年的增高圈悄然興起”。
業內人士還指出,一些人在境外實施“斷骨增高”手術,增加了維權和監管的復雜程度。此前有媒體報道,有不少中介平臺對接土耳其、韓國、美國等境外機構,為人以增高為目的施行肢體延長手術,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患者會面臨取證難、維權難的局面。李劼若說,“斷骨增高”可能在國外某些地方是合法的,這種情況下相關中介容易逃避法律責任。
不良醫療行為和信息亟待加強監管
近日,山東菏澤魯西新區文衛中心已對媒體報道的一家從事“斷骨增高術”的醫院和“醫生”立案調查。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持續加大對“斷骨增高”相關不良醫療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要求社交平臺加強不良內容辨識處置。此外,要努力社會對身高形成科學健康認識,做好風險提示。
李劼若建議,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增強監管的敏感度,提升對“掛羊頭賣狗肉”編造虛假病歷等非法醫療行為的發現能力,加強對可能用于掩飾“斷骨增高”手術的病歷記錄的檢查,切實查處非法醫療行為。同時,可研究從源頭上加強醫療器械、耗材的流向和臨床使用的監管,避免醫療器械不當使用。
“斷骨增高”引發關注后,包括貼吧、快手及抖音等在內的多平臺回應稱,展開排查,涉事多個賬號已被處理。王健表示,當前各大自媒體平臺對于醫療信息雖然實行管控,但重點多放在醫療相關的賬戶認證上,對于普通個人用戶發布的“增高”相關經歷分享、就醫經歷等涉醫內容,以及評論區相關不良引流信息則缺乏有效監管,建議督促平臺加大管理力度,對發布誤導信息的賬號進行處置。
李劼若提醒,想要增高的人士,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試圖通過手術來增高。他建議,青少年在青春期這個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要保證營養均衡,保證充足睡眠,中小學生每天保證足量的體育鍛煉。成年人骨縫閉合后,沒有很好的增高辦法。
受訪專家建議,對公眾加強身高知識的科普宣傳,引導社會對身高形成科學健康的認識,避免身高歧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