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9-18 09:09:09
原標題:明月幾時有 把酒望東坡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明月幾時有 把酒望東坡
來源:中國文化報
張家康
月照千峰秀 張成林 攝
1071年至1080年,初入仕途的蘇東坡由杭州通判而至密州、徐州太守,后又以戴罪之身謫居黃州。九年間,他遠離京師、遠離家鄉,每逢中秋佳節,但凡舉目望月,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感懷中秋、吟詠明月,寄托思念、表達情操。
杭州:定知玉兔十分圓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東坡被遠放至杭州任通判。杭州水秀山明、輕松溫柔,他深深地愛上了這里。“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已把杭州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八年后,他再次來杭州任太守時,對杭州更是建樹良多、遺愛難忘。杭州也把他當作親人,東坡一直活在杭州人的記憶中。
此時蘇東坡仕途上倒也沒有多少不如意處,怡然自樂的心境在他的詩作中比比皆是。《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呈現的就是東坡英爽豪邁的本色。這組七言絕句共有五首。前三首分別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中秋月明,秋風習習,已透著九月的寒意;海潮如萬馬奔騰的浩蕩氣勢,令蘇東坡感慨萬千。而弄潮兒的“重利輕生不自憐”,又令他在第四首中頓發惜愛憐憫之心。江浙人自小習于水性,大潮來時,為貪得官吏所賞利物,往往冒死狎玩浪潮。“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東海的神仙如果知道人間皇帝的意思,就應該把海邊的鹽鹵之地全部變成肥沃的桑田——那樣的話,弄潮兒就不會為一些小利而蹈險了。但也正是這首詩,構成了誣陷他入獄的“烏臺詩案”罪責之一。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把蘇東坡的其他詩和這首詩聯系在一起,指控他謗訕朝廷。
蘇東坡在杭州任上,經常為公務奔走于京口(今鎮江)、丹陽、常州,公務倥傯,倒也無暇旁念。可一旦稍有空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東坡由鎮江乘一葉扁舟,載酒中流,直至酩酊大醉。船家咿咿呀呀的搖櫓聲,把他從沉醉中喚醒。羈旅行役,種種思緒頓時涌上心頭,吟成《醉落魄·離京口作》:“輕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密州:千里共嬋娟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蘇東坡在杭州任期屆滿。考慮到弟弟蘇轍正在山東濟州任職,便向朝廷呈請調任山東。朝廷準許了他的呈請,升任他為密州太守。
密州條件艱苦。東坡在《枸菊賦》的序言中說:“及移守膠西(即密州),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枸菊食之,捫腹而笑。”一個州的太守餓著肚子,滿城找枸菊充饑,可見密州之窮陋了。東坡來密州時也胸懷抱負,曾與弟弟共勉,“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可“民有饑色,野有餓殍”,密州乃至全國的殘景、朝廷視而不見的現實,都令他失望,也改變了他的性格,讓他變得順時知命了。
東坡很多詠月、詠中秋的詩詞,多為蘇轍而作。他將思念寄于筆端,創作出一篇篇傳誦千古的佳作。1076年的中秋佳節,他因不能與弟弟見面,難抑思念之情而作的《水調歌頭》,成為中秋詠月詩詞中公認的上乘之作。這首詞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古往今來,人生的悲劇喜劇、月亮的陰晴圓缺,從來就沒有完全遂過人愿。南朝宋人謝莊《月賦》中有“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之語,東坡在此基礎上展現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由思念弟弟而向世間所有人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福。
在密州任上時,友人文同寄來題詠待月臺的詩作與之切磋:“城端筑層臺,木杪轉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詩人喜月愛月、與月共舞的心境引起東坡的共鳴,他依題和詩《待月臺》:“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蛾眉。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滿月帶來的本是喜悅,可越來越遲出現的月亮,讓東坡的愁緒越積越多。這“冰輪”般的清寒,仿佛是他密州任上的寫照。
徐州:明月入戶尋幽人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東坡由密州調任徐州太守。到任時正值水患,他住在防汛工地,幾十天都不進家門,幾乎每天都在泥濘里跋涉,指揮引水入黃工程。
雖然仕途蹭蹬,但蘇東坡在文壇聲名鵲起、如日中天,儼然成為中土鴻儒之冠,文人儒生皆尊他為“夫子”。這年中秋節前三日,東坡得了一個孫子,心情尤為欣喜。節后,他收到弟弟蘇轍的中秋詩,便也寫了《中秋見月和子由》,敘述自己是如何度中秋節的,并安慰鼓勵對方。這是東坡中秋詠月詩中的長篇。“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足見氣勢壯觀。“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可謂想象奇特。詩中多有對中秋民俗的描述,如“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隨歌板”。東坡還由詠月感嘆人生:“明朝人事隨日出,怳然一夢瑤臺客。”夜晝更替,旭日東出,人間事又重新開始,此時才覺得昨夜的經歷恍若一夢。
對蘇東坡來說,和好友月下把盞吟哦是一大樂事。他的《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就是一次宴飲集會的有感而發:“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杏花飄落的暮春之夜,與李白同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雅趣的東坡,反主為客,為灑入庭戶的明月所邀。然月光流轉,簫聲止息,杯盞已空,東坡的情緒也隨之低落,去國懷鄉之情一時填滿胸懷。
黃州:一尊還酹江月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東坡調任湖州太守。可還未正式到任,便因烏臺詩案于八月鋃鐺入獄。幸虧他聲望高、人緣好,朝中好多大臣為他求情,更有太皇太后為之說項,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放逐到黃州,安了個黃州團練副使的虛銜,“不得簽書公事”。1080年2月至1084年6月,他一直在黃州。
這一年的中秋在黃州度過。初來乍到,“我窮交舊絕”,門庭冷落車馬稀,好熱鬧的東坡好不凄涼,聽著颯颯西風,看著蕭蕭落葉,有感而發,作詞《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好在東坡能和各類人打交道,時間久了,甚得當地人喜愛。他常常布衣草鞋,乘一葉扁舟,行走游弋于山水之間,和樵夫漁翁相處怡然。東坡好酒而又不勝酒力,每飲常醉,每醉都有佳作,佳作中不乏贊美明月的篇什。如醉臥“及覺已曉”所作《西江月》,就描寫了月色籠罩下的美景,其中“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令人叫絕。擔心馬蹄踏碎那皎潔如玉的水光月色,可見東坡對月亮的迷戀與珍愛。
1082年,東坡兩次來到黃州赤壁,先后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其中所說“七月既望”和“十月之望”,都是明月高懸的夜晚。《念奴嬌·赤壁懷古》呈現的是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氣概,骨子里表現的卻是東坡自己的情感。壯志難酬的他,唯有感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江月才是他的知己,是他心靈的慰藉和歸所。《前赤壁賦》寫江上泛舟,憑吊古戰場,由水之明月而提出人生須臾與時空無限的哲學問題;《后赤壁賦》以敘事寫景為主,描繪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的心境與人生哲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